带领16名医生救治28名患者,奋战月余不下火线 最危险的地方,他说“我来”
午饭时间,王广磊与同事在窗台就餐。采访对象供图王广磊在询问病人病情。采访对象供图身高170厘米、体重60公斤的王广磊握着馒头,站在医院的走廊里对着窗户,埋着头,大口咀嚼、吞咽着饭菜——在泰安市中心医院分院,王广磊的同事“偷拍”了这一刻。
泰安市中心医院分院是泰安市唯一一家收治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定点医院,41岁的王广磊是医院临床救治专家组组长。从2月3日来到这里后,王广磊就开始了与时间的“赛跑”——尽可能多地压缩自己的时间,尽可能多地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疫情治疗中。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张泽文
团队主心骨 他被称“大哥”
3月1日,一位年近九旬的隔离期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此时,老人的胸腔中存有大量积液,情况危急,必须进行穿刺。一般来说,穿刺时,患者取坐位,面向椅背。但已经出现呼吸困难的老人只能侧卧,这给整个穿刺过程带来很大难度。
“我来!”王广磊主动要求上阵。消毒、麻醉等快速操作后,他小心地抽、排着老人胸腔内的液体,如此反复中,原本半小时就可以完成的工作,整整持续了一个小时。等老人呼吸困难症状缓解后,厚重、憋闷的防护服里,王广磊的衣服已被汗水浸透。
这一案例仅仅是王广磊紧急处置多项事例中的一个。泰安市中心医院分院承担着该市28例被确诊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任务,王广磊及其团队承担着上述任务的90%,团队共17人,王广磊是主心骨。17名医生救治28名新冠肺炎患者,压力不言而喻。但通过翔实的摸底调查、科学严谨的救治方案制定,在王广磊的带领下,救治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因为在团队中起着带头作用,在日常工作中也是“走得最晚、来得最早、睡眠最少、吃饭最快”,不知道从谁开始,“大哥”这个称呼慢慢成为王广磊的代名词。
“有大哥在,我们就等于吃了定心丸。”队员李孝国说,这一个多月的战疫中,遇到查房、取鼻咽拭子、采血、采便样、胸腔穿刺等病区内风险大的工作,斗志昂扬的王广磊始终冲在第一线。
患者情绪不稳 他连夜做工作
新冠肺炎的治疗不仅考验着医生的医术,也磨练着病人的心理。
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一名患者担心同为新冠肺炎患者的亲人情绪一度失控,在第一时间发现患者的情绪不稳后,王广磊带领团队一起密切看护,耐心宽慰。经过整整一夜的思想工作,这名患者终于愿意积极配合治疗,也让王广磊松了一口气。
“将心比心,这个时候,病人最需要我们。作为一线医护人员,我们不仅治病救人,更要宽慰着每名患者的心,一起面对疫情。”王广磊说,为医者,存仁心。
事实上,不仅仅对病人“仁心”,对自己的队友、同事,以身作则的王广磊也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参与救治泰安新冠肺炎患者一个多月以来,每次迎接团队的“新人”,平时讷言的他总会变得“唠叨”,反复强调手消、戴口罩、戴帽子、穿鞋套、穿隔离衣等种种安全注意事项。这样的唠叨中,王广磊迎来了一个个医生、护士,又送出了一批又一批“同志”,而他本人,却一直坚持一线在岗。
在这期间,医院曾安排他隔离休息一段时间,但被他拒绝,“我对患者病情熟悉,有我在,我们的救治工作可能会更顺利一些。”每天到底能睡几个小时,王广磊从来没有数过,因为他根本无暇顾及这些生活上的“小事”:一线战斗的一个多月以来,他的工作是从白天到黑夜,只要有需要,他就守候在一线。
女儿的“爸爸加油” 让他泪目
虽然在战疫一线昼夜不休,但是每当夜深人静,患者都安静入睡,王广磊总会想起家里的妻儿老小。
疫情发生后,王广磊第一时间写下了请战书,在接到“出征”命令后,当他还在犹豫着要怎样对家里讲,身体不好的老父亲却首先开了口:“我听到了,都支持你,应该去。”
当天夜里,妻子默默地为他收拾好行囊,第二天天未亮,望着两个尚在睡梦中的女儿,来不及和她们道别的王广磊匆匆走出了家门,踏上了战疫的征程。
一个多月以来,忙碌的救治一线让他与家人的通话、视频次数很少。仅有的几次电话中,总能听到父亲“放心,我没事,平安归来,等你回来吃饭”的声音以及妻子说:“家里挺好,你放心。”
尽管年幼的两个女儿并不能完全理解爸爸在做什么,但“消灭病毒,保护大家”的爸爸已经成为她俩的英雄。记得一次视频中,当大女儿说出“老爸放心,我和妹妹在家听妈妈的话,爸爸加油”的话语时,年仅4岁的小女儿突然跟着姐姐一起喊“爸爸加油”,那一刻,王广磊瞬间泪目。每次想女儿或者感到特别的劳累,王广磊都会翻翻手机中孩子们的照片,然后获得勇气,再次平静地走进“战场”。
新闻推荐
□最泰安全媒体记者巢晶《泰安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的出台备受关注,为了让广大市民更好地理解《条例》的出台背景、工作机...
泰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泰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