栉风沐雨四十年 丹心热血沃新花
□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董文一
弱肩敢挑万钧担,运筹帷幄胜须眉!改革开放以来,相当数量的女性投入到自主创业中,依靠自己的努力开拓出一片天地,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打造了一个属于女性的精彩舞台。而在泰山脚下、汶河两岸这片钟灵毓秀的沃土上,泰山的女儿郑三英,秉承“自信、自立、自强、自爱”精神,凭借勤劳的双手,创办了属于自己的缝纫培训学校,随着改革开放一同成长,继而不断发展壮大,像一颗明珠般光彩耀眼、岿然崛起。
女儿好榜样 学员好校长
好家风散发无限正能量
万丈高楼始于基,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起点是家风,家风就是一个人和一家人成长的“地基”。郑三英谈起自己的家风“忠诚、担当、严谨、感恩、共享、创新”就不免回忆起自己的父母,她告诉记者,其父亲身上的忠诚担当和母亲身上的善良淳朴对她性格的养成起到很大的作用。到了现在,她身上的许多特点也延续到女儿身上,影响着女儿的为人处世。
据郑三英的女儿杜超群介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生家庭,可能一般家庭不会像大家族一样将家风摆在台面上去说,但是父母从小给自己立下的一些要求,灌输的一些思想本身就是一种家风。小的时候不理解,长大后才发现,正是“家风”让自己养成了特别好的习惯。“我母亲很爱学习也很敢于创新,这些年公司做的业务类型不断在变化。在中国做企业,大家看到这个行业挣钱,就一窝蜂地拥进来,但我母亲做生意从来都是做有自己特色的项目,她一直是那种在商场中眼光严谨,工作起来积极创新,对待员工讲究担当共享,对待家人忠诚感恩的人。母亲是我的榜样!”杜超群说。
谈到家人,郑三英深情地表示,这些年多亏了有他们的支持和陪伴。尤其是她的爱人,在她创业时始终支持她、协助她,甚至牺牲个人事业照顾家庭,只为让她能全力投入到企业发展中。正是因为这种爱的力量,让她满腔的创业热情始终未曾熄灭,也成为她在创业道路上努力拼搏的动力源泉。
作家马伯庸曾写过这样一段话,一个家族的传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它历经许多人的呵护与打磨,在漫长岁月中悄无声息地积淀,慢慢地,这传承也如同古玩一样,会裹着一层幽邃圆熟的包浆,沉静温润,散发着古老的气息。郑三英也一直强调,家风是一种潜移默化、和风细雨式的教育,沁人心脾,又入骨三分。好的家风,能让人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好的思维习惯和生活习惯,这种教育的力量强大而深远。同样的,家风正气则企业正气,家教严谨则企业严谨!郑三英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关心学员下属,保持一颗父母心。如今,广大学员下属也受其影响,将“忠诚、担当、严谨、感恩、共享、创新”融入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整个“三英大家庭”上下形成了良好的风气。
案板变课桌 瓜干来作笔
15岁农家女自强自立创办缝纫学校
郑三英1965年出生在夏张镇一个村里,那时,农村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就连父亲也常将“女人就是洗脚水,踢了这盆换那盆”挂嘴边。在这种陈旧思想的影响下,即使14岁的郑三英在学校乃至全县成绩名列前茅,身为女孩的她也不得不辍学回家。“上世纪70年代的农村,想读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女孩读书,那更是难上加难了。就在1979年,我辍学了,父母让我在家学做饭、挣工分,为此我哭了一个多星期。”回忆起求学之路被中断,郑三英眼眶湿润遗憾极了。
辍学在家的郑三英并不甘心,在她心里总有个声音不断响起“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即便是女子,我也要自强自立改变这一切”。怀着这样的心情,郑三英开始努力寻找机会。有一天,在和家人赶集的路上,15岁的郑三英看到一位妇女用缝纫机制作裤子拿来售卖,她在一旁观察许久后,决定学习这门手艺提高自己,赚取收入。然而,当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家人后,立即遭到父亲的坚决反对,因为家里舍不得拿出5块钱让一个女孩子去学习。
郑三英软磨硬泡后,父亲终于答应了她的请求。“报了名,手头上却没有设备,为了给家里要20块钱买个电熨斗,我在家里整整跪了七天七夜。直到第八天早晨,当父亲将一把皱皱巴巴的零钱扔给我时,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学会缝纫这门手艺,绝不认输。”郑三英告诉记者,为了掌握做裤子的手艺,她偷偷拿着姐姐花4块8毛钱买来的布料做试验。在反复验证了几次后,她渐渐掌握了做裤子的要领。
一学会缝裤子的郑三英就决定办学校开启她的创业之路,当记者问她为何这么着急创业时,她说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想赚取收入贴补家用,让父母兄弟过上好日子。然而,创业之路对于一个15岁的农村女孩来说并非易事,她创业的第一步,便是从用案板当课桌,拿地瓜干当粉笔开始的。每天帮着母亲干完活后,郑三英便开始教授村里来学习的学员缝纫知识,刚开始学员只有那么零星几个,慢慢地随着学员口口相传,慕名而来的学员才渐渐变多。郑三英告诉记者,那时做一条裤子可以挣到一毛二分钱,她和自己的学员一边做活,一边积累缝纫经验。到1984年底,她已经攒下了五六千块钱,学员们也通过手艺挣了不少钱。
谁也不曾想到,40年前泰安偏僻的小山村里,1名15岁女孩创办的“新潮缝纫”培训学校如今已成长为三英新潮技校名扬四方。“这些年来,无论碰到什么培训课,我都会告诉我的学员们,‘人一定要自强自立,拼搏奋斗,幸福是靠自己努力奋斗出来的!’这句话是我这些年的经历告诉我的,也会一直激励着我走下去。”郑三英回忆说。
免费培训再上岗 农民T台展自信
感恩社会 热心公益扶危济困永不停步
“能取得今天的成绩,除了个人努力,还得益于党的好政策,得益于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更得益于广大父老乡亲的竭力支持。没有家乡父老的养育支持,就没有我郑三英,我一定要做一些事情回报他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郑三英始终坚信,一个人的品性有多高,事业才有多大,以德创业才能创大业。如今事业上的成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当郑三英具备了一定的实力时,她觉得便应该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积极回报社会。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更能体会到农民进城找活干的艰难与辛酸。我希望农民兄弟姐妹能通过三英技校的培训,谋个自食其力的活儿。”郑三英时刻牢记女性的“四自”精神,并将这一理念渗透到教学之中,积极帮扶女性创业。来三英技校学习的学生大多来自贫困的农村,很多毕业的女生,具有较强的传统守旧意识,没有创大业的勇气。针对这种情况,郑三英都会及时与她们沟通,帮助她们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努力干事创业的思想。
为了带动更多的下岗女职工实现再就业,使她们真正学到技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郑三英多次开设培训班,为她们进行免费技能培训,并积极为她们奔走联系,搭建起创业就业平台。近年来,借助培训阵地,郑三英的学校累计免费培训下岗职工4400多人、残疾人2400余人,贫困妇女2400余人,返乡农民工200余人。
作为一名农家女,郑三英也始终不忘初心,积极为广大农民代言。1999年底,郑三英组织举办迎千禧农民服装大赛,邀请广大农民穿着自己设计的服装,展示农民的新生活、新时尚。彼时,全国17家新闻单位都对此进行了报道。“我也是农民出身,农民们虽然没有华丽的外表,也未经过专业培训,但也可以通过充满地方文化特色的服饰,以及良好的精神风貌,展示新时代农民的自信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郑三英谈起举办这次农民服装大赛的初衷时说。
据了解,多年来,郑三英积极响应上级号召,热心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为全国妇联“大地之爱,母亲水窑”活动捐款,为全市五保老人、市盲校、聋哑学校学生捐衣物3000多件,为镇、村建校,修路筑桥捐款20余万元,1998年长江发洪水时连夜赶做新棉被150床捐赠灾区,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为部分有困难的乡镇卫生院捐防护服600余件,每年拿出40多万元用于尊老、助残、扶孤,向无数素不相识、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
锐意进取求创新 背井离乡求真经
以“创新诚信”为办学宗旨 树立教育品牌
在培训班渐渐步入正轨时,郑三英却萌生了去外地继续学习缝纫手艺的想法,在她看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单纯地模仿制衣终究会被淘汰,只有学会新款式、时尚前卫衣服的制作工艺才能跟上潮流的步伐。于是,1984年,郑三英开始了她的第一次外出学艺。刚刚20岁出头的郑三英生平第一次背井离乡,到济南和天津学习新工艺,这一走就是半年多。
掌握着从天津和济南学来的手艺,郑三英的缝纫技术在方圆五十里内绝对是一等一的,只要是她看过的衣服样式,都能在她的手里变为成衣,此外,她还不断创新研究更多新颖样式,男式挂里西装、男式圆角西装、女式偏襟大衣……一次次技术的创新,给郑三英带来了财富,也让她的思路更加开阔。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郑三英接连被评为全国“双学双比”能手,成为省、市、县的人大代表。她创办的三英新潮技校也在这个时期由原来单一的缝纫专业扩大到涉及数控、车钳刨铣、美容美发、厨师、糕点、面点、服装等10余个专业。
1993年,身价已经过百万的郑三英又开始了新的学艺之路。此次学艺,她不再单纯学缝纫技术,她要学的是培训类学校的管理经验,学艺地点瞄准了南方。为了能学到最新的培训管理经验,郑三英身上绑着30万元现金独自一人坐上了南下的火车。“那时为了省钱,只能住在距离市中心很远的地方。当时切身体会到一个人在外漂泊的孤单。”郑三英说,有一次她去广东一家很有名气的培训机构取经,那家学校的校长硬是闭门不见。“我就天天去他的学校拜访,一直持续了整整两个月时间。最后,那位校长终于被我的真诚所打动。”
在南方学习的两年,让年仅30岁的郑三英成熟了许多。用她的话说,那段时间的磨炼让她懂得面对困难时要迎难而上,要有一种拼命三郎的狠劲。同样,做培训学校跟做企业是一个道理,学校要有自己的教育品牌,只有不断创新的管理理念和诚实守信的办学宗旨才是学校生长的根基。
新闻推荐
本报7月21日讯(最泰安全媒体记者贾风城)19日下午,第八届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泰安参展参会筹备工作动员会举行。市委...
泰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泰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