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卖菜人,守摊至夜深
张新茂在给市民装菜□本报记者 李栋
“白菜咋卖?”“五毛。”“能便宜点不?”“你想要多少?”……对话就这样在无声中结束了,没有结尾。12月19日傍晚,记者跟随卖菜人张新茂在-4℃的低温中,迎着寒风一起卖菜,体会卖菜人讨生计背后那鲜为人知的冷暖。而像这种有问无答、只问不买的不完整对话,对张新茂来说,早就习以为常。
37岁的卖菜人张新茂来自高青菜的原产地之一黑里寨镇。虽然自家也种了四亩白菜,但与去年相比,今年的行情并不好,5毛钱的价格让张新茂着实有些沉不住气。为了尽可能地卖出一个“好价钱”,张新茂把白菜囤了起来,想等着价格上涨以后再出手。而眼前这一车白菜则是他独自驾车前往泰安肥城拉来的。“这一车菜能有一万三千来斤,等扒了菜帮子,顶多落没一万一千来斤。刨除油钱还有这扔掉的两千多斤,最后一斤菜也就挣一毛来钱。”张新茂边说边点起了烟。一车菜要卖八九天时间,最后平均算下来一天就挣一百元左右。
除了白天赶大集,张新茂还会奔波于周村和淄川之间往返卖菜。长期在外,对于张新茂来说,食宿多是凑合。在周村,他会在亲戚家留宿,但到了淄川,条件就要艰苦得多。前段时间天气“不算太冷”,他就在驾驶室里裹上棉被凑活一宿,实在扛不住了,他就花几十块钱找个小旅馆住下。“习惯了,咱是出来卖菜的,又不是来享受的,挣个钱不容易,得省着点。”张新茂笑呵呵地说道。
晚上七点多,多数人都已回家吃饭,加上天气寒冷还刮着冷风,路过的人就更少了。此时,张新茂来到驾驶室里拿出了晚餐——三个没馅的莱芜火烧。或许是饿了,又或许是早已习惯,他一手抱着热水瓶,一手拿着火烧,一顿连咸菜都没有的最简单的晚饭,他居然吃得津津有味。
晚饭后,几个路人过来买白菜。“便宜点,便宜点……”在买菜人的讨价还价声中,张新茂把菜价降到了四毛。此时,又有路人经过,“咋卖的?”张新茂打趣地回答说:“咋卖都不好卖啊。”找零的过程中,张新茂边翻着钱包,边和记者开玩笑:“你看着这一大包钱呢,真不少。可惜啊,就是净零钱。”
张新茂告诉记者,卖掉这车泰安白菜,他就要准备回高青把家里的白菜拉来卖掉,虽然行情不好,但已经到了不得不出手的时候了。“家里还有两万多斤呢,都是圆白菜,所以同样一车就只能装七八千斤。一车菜就得卖八九天,全卖完得一个月左右,差不多也就过年了。”张新茂盘算着,“今年种白菜没啥账算,一亩白菜要撒一袋一百七八十块的复合肥,打药、浇地,再加上油钱、饭钱、塑料袋钱等等,按现在这价,一亩地也就挣一千来块钱。”
寒风中,无人买菜时,张新茂会扒扒菜帮,打扫打扫洒落在地上的菜叶,而其他无聊的时刻,他会时不时点支烟,用他打趣的话说是“抽根烟暖和暖和”,而这估计也是寒风中,他打发单调漫长的卖菜时光的一种方式吧。
菜已卖的差不多了,张新茂正盘算着回高青县城的新家,现在他已经有十多天的时间没见孩子了。去年,为了孩子上学,张新茂贷款在县城买了房子,经过装修,今年终于入住新家。“回家能看看孩子,也能‘好好歇歇\’。”张新茂憧憬着几天后家人短暂相聚的美好时刻。而这样的“好好歇歇”,其实,如同张新茂与家人的相聚一样,甜蜜却短暂,因为第二天他就得赶回老家装白菜,继而是再出发。“有贷款,孩子也得上学,得好好干啊……”冷风中,卖菜生活虽然艰苦、单调又漫长,但张新茂依然乐观开朗地面对着,因为,家就是他努力的方向,是他最温暖的奔头。
新闻推荐
本报泰安12月19日(记者白雪通讯员段勇刘凤霞韩长清)泰安市规划局坚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好事办好”的原则,开辟绿色通道,实行容缺受理,简化审批流程,提前审查,并联审批,做到快审...
泰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泰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