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墨重彩写心声 ——专访台湾著名书画家林昆山先生
□记者 董忆
文如其人,画为心声。中国画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杰出代言,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民族自信。
近日,记者采访了来泰参加艺术交流的台湾著名书画家林昆山先生,就中国画艺术的继承与创新、海峡两岸中国画的发展、泰山画派的发展壮大进行了深入交流。
记者:中国画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颗耀眼明珠,是寻找中华文明路径的一把钥匙,是探寻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独特密码,埋藏着我们民族最真挚最深沉的情感积淀。今天,有哪些中国画的优良传统需要我们继承并发扬光大?
林昆山:当欧洲文艺复兴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时,中国画已经完成丹青锦绣、金碧山水的过程。中国画的独特引领着亚洲文化独领风骚。古绘画作品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先民的生活、装束、思想。
当达芬奇完成蒙娜丽莎的画像时,身后的风景让日后欧洲艺术家,开始把画笔从美女的脸上转移到山川流水上。而此时的中国画《溪山行旅图》(范宽)、《万壑松风图》(李唐)、《早春图》(郭熙)等名作,已完成了500年之久,中国人的山水观可见一斑。
中国山水画受传统道家思想的影响,以自然为师,“传移模写”,用墨分五彩以师造化之功,成为中国画之大宗。但中国山水画不单单是呈现既有的自然风貌,还蕴藏着更丰富的人文景观,这是西方风景画无可比拟的。近代大家李可染说,“搜尽奇峰打草稿”。古人用多点透视的方法把真实与造境巧妙地连结在一起,使画面有了更丰富的延展性。以范宽《溪山行旅图》为例,画作纵206.3厘米、横103.3厘米,以巨碑式的大山构图,作品中巨峰壁立,山头杂树茂密,瀑布从山腰直流而下,山脚巨石纵横,整幅作品气势雄浑。画者为了描绘当地实景用细笔雨点皴,表现皴如点金、线如铁筋的山壁质地。借着巍峨高山的引领,山下流水亭桥,树木参差夹道两岸,让人身临其境,流连忘返。
1995年,为一窥古山水之堂奥,我创作了一幅名为《今山古玩》中堂巨幅,画中以马队穿梭古今,试着表现古今于万一,更为了延续中国画的山水观,用今人的视角表现之。
“迹有巧拙,艺无古今”。传统是需要被继承的,开创与延续一直都是艺术家的推手。然而艺术不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在不同的时空和社会环境里,艺术创作定然会发生质变。简单说,艺术就是要有内在的思想和外在的技术,合于两者所创作出来的作品。
民国初年西风东渐,文化艺术也有着显著的质变,西方美学大量引入,或多或少地改变当代中国画的内容。水彩油画的单一透视、真实描绘,进而挑战了传统中国画的气韵生动与抽象观。以台湾为例,水墨画分成两大方向:一者,以水彩入画,大量的写生作品让水墨与水彩分不清楚。再者,重叠交错、喷染印拓表现了更多的西方美学,也丰富了传统绘画的多样性。
中国画在大陆具有先天性的优势,承袭正统、延续古风也是常见的作品风貌。近年来,也不乏这样的作品呈现,都是难得之佳作。艺术作品呈现作者的心境,教育的方向和社会的趋向都是重要的指标,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或开创新局面是两岸书画艺术家不懈的追求,也是责无旁贷的重要使命。
记者:画派是特定历史阶段内,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相近或相似的画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画家群体。近年来,泰安借助泰山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始发展“泰山画派”,您对此有何看法和建议?
林昆山:上世纪初期是西方绘画流派最为兴盛的年代,从乡村写实印象派、表现主义到野兽派,再到普普,中间有着无数流派的沉浮。中国是个儒雅的社会,艺术表现从文人相轻到相互结盟,这个过程也算是趋同演化吧。
细数中国画派亦不遑多让,从皖派、浙派、海派到岭南派多不胜数。广东的岭南派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明清以降,名家辈出,近代有高剑父、高奇峰等赴日留学引进西画技法,以独特的渲染技法加上地域色彩,开创了岭南绘画新局面,其影响力扩大至港澳台。在台湾,学习岭南画派的人数众多,可谓一枝独秀,是极其成功的例子。
我和画友们成立了台湾彩墨联盟,现今已有50多个国家的画家参与,除每年有主题性的展出外,在画材上亦有革新,只要是参加展出,要求作品一定要画在一种特定的绸布上,用来改变画家的绘画习惯,进而使国际人士更了解中国画,让彩墨国际化,让艺术无国界。
泰山是中国的名山之首,地理环境和历史渊源都得天独厚,挖掘发展地方特色并使本地化为国际化,让地方艺术联盟发扬当地文化精神,定是众志成城。
记者: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精神脐带。当前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扩大,人员来往更加密切。您对台湾与泰安书画艺术界的交流有哪些期待与建议?
林昆山:艺术本无疆界,何况一脉相承的中国画有着共同的源头。由于交通便利,相隔千里变成了“一日生活圈”。当代是国人发展的高峰,无论是经济人文,还是交通建设等都有着卓越的成就,这是大家的福祉。
社会是多元的。古语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是为了走更远的路。交流观摩有助于合作,相互了解学习。书画虽是传统艺术,在当代艺术家共同努力的经营下,亦有着多方的样貌,有相通的,也有变异的,更有非主流大胆创新的。对照发现不足,借着密集的交流活动,使求同存异的艺术同道都有观摩互动、取长补短的机会。
经济是社会的命脉,大陆的经济崛起是整个国家社会稳固的基石,优秀的文化是凝聚全球华夏儿女力量的基础。以艺术交流为例,如果艺术家能到学校交流互动,向下扎根,就可以使新一代更多地了解传统艺术。
天公水墨自奇绝,瘦竹枯松写残月。古人把欣赏绘画放到“悟道”和“天地精神”的层面上去考虑,可以“明劝戒,着升沉”,可以“成教化,助人伦”。可以这么说,武力可使国家强大,经济可使国家壮大,唯有文化能使国家伟大。
新闻推荐
本报6月14日讯(记者董文一)13日下午,省政协副秘书长赵孝为带领调研组来泰安市开展“关于推动山东企业加快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建议”专题调研。市政协副主席马纯勇、市政协秘书长魏武陪同调研。...
泰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泰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