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射击教学40年——记国家一级射击裁判莱新中学射击队教练秦志军

莱芜日报 2016-07-15 12:43 大字

□本报记者 赵冰

在莱新中学东南角的射击馆里,清脆的枪声响成一片,十几个队员在专心致志地射击。一个人一会儿指导队员射击动作,一会儿修理枪械,一会儿给队员倒上热水,一会儿又开始洗菜做饭……伴随着他的只有队员、枪和他对射击的热爱。他就是莱新中学射击队教练秦志军。

40年相伴,射击是他最好的朋友

在秦志军读初中时,有一个民兵到班上挑选队员,组建射击队,参加比赛。这个民兵看到秦志军眼睛很亮,就选走了他。当时秦志军第一次摸枪、射击,一切都来得太突然,太幸福,让秦志军一下子爱上了射击,从此和射击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3年,秦志军和其他20名队员到了退役的年龄,秦志军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留下当教练,继续自己的射击生涯。

1985年7月15日莱新中学射击队成立,秦志军担任教练,仅用两年时间就获得泰安地区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秦志军顺利完成了从队员到教练的角色转化。如今,秦志军的学生已经遍布全国。从事射击训练教学以来,他输送到全国各地大专院校的射击队员有55人,其中复旦大学就有15人。在全国、省、市级射击比赛中共获奖牌316枚,其中金牌127枚,银牌98枚,铜牌91枚。获射击世界冠军1个、亚运会冠军2个、国家级冠军5个、省级冠军9个,48人次打破17项省市记录。2名队员达到国家体育健将标准,12名队员达到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37名队员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为国家队输送队员2名。

如今秦志军已经50多岁了,和射击已经相伴了40年,“我觉得我是幸福的,因为我这辈子都在做我喜欢的事。”秦志军说。

秦志军在指导训练

3次流泪,只为让队员有个比赛机会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而秦志军却为了射击哭过3次。

1988年,当时莱新中学还没有建靶场,更没有射击馆。秦志军每天带着队员在校园里,见哪里没人就到哪训练。但是射击对环境要求特别高,别说下雨天,只要有点风都会影响训练质量。眼看着比赛时间越来越近,秦志军越想越急,这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就急哭了。

这件事传到学校领导那里,看他事业心强,就给他腾出来3间房子做射击馆。但是3间房子只有9米长,达不到10米的要求。只能斜着用,因为两个对角线的长度有11米。

第二次哭是在10年后。当时莱新中学射击队一直参加泰安的比赛,结果泰安把射击这个项目取消了。秦志军的队员面临着无比赛可打的境地。秦志军一下就急了,赶紧想办法。他当时的想法是,把泰安射击队的设备运到莱新中学,让泰安体校每年给他们1万元经费。

但是到了泰安后才发现情况比他想的更糟糕。泰安体校射击项目取消,什么东西不给,更别说给经费了。更严重的是,泰安不再组织射击队参加射击比赛,秦志军的队员面临无法参赛的境地。

面对这种情况,秦志军多次去找泰安体校领导,但是都没有用。最后,秦志军只要求自己组队代表泰安参赛,不要一分钱,只要一个名分,结果依然被拒绝了。多次的努力都被无情拒绝,满腔的热情硬生生地被现实浇灭。秦志军的委屈只能自己咽。在和另外一名外地教练谈起这件事时,泪水忍不住地流了下来,“我不要东西,只要能比赛,为什么连这个要求都不能同意呢,我的队员将来该咋办啊。”

后来经过协商,秦志军从其他途径解决了参赛资格问题。

关于第三次流泪,秦志军闭口不说,只是说自己忘了。或许是因为这次流泪的痛让他到现在都没有愈合。

戴着眼罩参赛,只为不耽误学生比赛

作为射击教练员,他知道学生必须以学为主,训练就放在下午放学之后和周日、节假日。所以,当学生上课时,他是枪械维修师。不会修理就虚心请教,认真钻研,没有工具就自己创造。1989年9月10日,正当教师们欢度自己的节日时,他却在埋头修理枪支,不慎被弹簧片崩破了左眼白眼球。去医院检查,医生叮嘱他至少住院1个月,可到了第5天,他就不顾劝阻强行出院,带着针药,戴着眼罩,忍着剧痛,带领学生,奔赴泰安市射击比赛赛场。白天指导学生比赛,晚上回宾馆输液,学生被他这种崇高的敬业精神和顽强的毅力所感动,当他们最终获得团体冠军时,学生和他相拥而泣。

莱新中学射击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风雨三十年,硕果累累,声名远扬。

他的学生刘忠生全国射击冠军、2006年多哈亚运会双料冠军、世界锦标赛冠军;田青全国大学生冠军;王珑全国青少年冠军;宋长江全国中学生冠军;李景斌、韦勇、郝勇、王晶、亓岳、张潇山东省青少年冠军。

问他要干到什么时候,秦志军说:“再过五六年就退休了,干到退休吧!”简单的话语中饱含着对射击的不舍。 

新闻推荐

不负生命嘱托——— 记莱城区羊里镇卫生院副院长、副主任医师孙树领

□本报记者 郭延冉 通讯员 孙延伟▲孙树领叮嘱患者术后注意事项“你还得多下床运动,有利于促进...

泰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泰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