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情系《抗属证》

莱芜日报 2016-07-30 12:38 大字

□张恒茂

那张泛黄的《抗属证》被我一直珍藏着。它是76年前伯父留下的唯一一件遗物,也是留给后人的一笔精神财富。

乍一看上去,它似乎早已过时。但你知道么?它可是民国时期由“泰山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颁发的证件(相当于地方机关为革命者发的工作证)。而今,伯父早已作古,我却依旧视若珍宝!为什么呢?因为我读懂了它所蕴含的历史价值与历史意义:不仅见证了岁月的嬗变,还见证了伯父革命奋斗的一生……

为了做本篇,我必须先了解一下伯父的生平事迹。只可惜,由于年代久远,很多东西我只能从父亲生前的口述及族谱上的记载得知了。民国七年,伯父生于一个没落的旧式的耕读之家。他幼时勤敏好学,才识过人。少年时代即名播乡里……若干年以后,我联想到伯父一生的功业,觉得绝非虚辞,并且有力地印证了那句“学而优则仕”的古语。无论身处任何环境下,官居何职,伯父那涅而不缁的为人节操以及他那矢志不渝的革命信仰与追求,辄令我为之钦佩,为之仰慕。

1941年1月,日本列强的铁蹄在中国大地上肆意践踏,多少同胞惨遭杀戮。当时,年仅20岁的伯父亲睹了倭寇的种种暴行,乃踵武前贤,愤而弃笔从戎。积极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从此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抗击倭寇的历史洪流之中……噢,原来那张《抗属证》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所诞生的产物!

其实,那张《抗属证》我小时候也曾见过。它被父亲用红布头一层层包裹着,样子极为虔诚、认真。我那时年幼褦襶,不识字,所以我当时对父亲所做的一切并不能完全理解;而今,面对着那张无比珍贵的《抗属证》,似乎在那一瞬间明白了父亲当年的用意。那一刻,我可谓百感交集:70多年过去了,它显得是那样沧桑,质地褪色,甚至残破,就连上面的表格与字迹,也已是漫漶难辨了。

也许,在某些人眼中,它不过是一页废纸,绝对比不上稀世古董实惠些。我对此,嗤之以鼻。因为它在我心中的分量算得上无价之宝。请问,世界上有什么比用青春与信仰换来的东西更宝贵呢?

我知道,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那张《抗属证》不属于我个人私有,应属于那个多灾多难的旧中国,应属于那些千千万万个像伯父一样甘愿为祖国付出一切的英雄们……

我不禁想到了那一年祖母危笃的事。当年身为长子的伯父到30里以外的口镇集为祖母买寿衣。据说买到以后,欲归时乡人捎来噩耗:祖母已故。伯父闻罢,便将所买物品托乡人捎回。他忍悲含泪,中途返回了革命一线……伯父为了民族的抗日大业,舍弃了回家守丧的“私孝”,以求为国家和人民尽大忠大孝。所以说,伯父上对得起国家人民,下对得起祖母亡灵。

如果站在今天的角度来评价伯父,他绝对是那个年代的佼佼者。倘若不然,解放前,他怎能连任莱芜县杨庄区区委书记、区长;莱芜县委宣传部部长;解放后,又怎能连任泰安地委秘书科科长;泰安师范副校长;泰安第二中学书记、校长;泰安地委党校书记、校长等职……以上列举了伯父一生中所担当的部分社会职务,初衷并非为了炫耀什么,而是为家族中有这样一位和蔼可亲、为官清廉的老人而倍感荣耀。

此时此刻,我又将伯父的《抗属证》摆放在眼前。我轻轻地抚摩着它,有谁能理解我那一刻的心情呢?是激动?抑或伤感?我只知道我的思绪像长了翅膀的鸟儿,上下翻飞;我穿越时空隧道,仿佛一下子回到了那个炮火连天的岁月。冲在前面的战友倒下了,就会有无数的战友继续前进,直至全部牺牲,血流成河……

我有时候也曾想过,如果伯父活到现在应有98岁高寿了。可惜,天不假年,他老人家去世整整30年了;更遗憾的是,伯父在世的时候,我从未见过一面。反过来一想,即便我们从未谋面,有一张《抗属证》也便足够。不论隔多久多远,伯父与我的那份不了的亲情都是难以割舍的。毕竟,我们是同宗同脉,血浓于水。

然则,伯父的《抗属证》归宿问题,倒成了我的一块心病。再过若干年以后,它该去向哪里?对,捐献国家!想法虽不错,却苦于不知托之哪个部门组织才好?我真心希望,有一天能把它陈列在历史博物馆的展柜内,使年轻的一代都有机会来瞻仰老一辈革命家的历史遗物,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铭记历史血泪,珍惜和平生活。如此一来,伯父也算含笑九泉了。 

新闻推荐

“咱都有老的时候,善待老人就是善待以后的自己”

□牡丹晚报记者 赵德高婆婆患有直肠癌,儿媳王玉丽精心照料4年,直到老人去世。如今,王玉丽又开始照顾年迈的公公...

泰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泰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情系《抗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