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不一样的年味儿一样的情, 红红火火东北年

烟台日报 2014-02-01 17:47 大字

YMG记者栾盛杰摄影报道

采写时间:大年三十采写地点:辽宁丹东

爆竹声声辞旧岁,红红火火过大年,东北人过年讲究热闹。大年三十,一家人围在“炕头”嗑瓜子、吃饺子、看春晚、放鞭炮,好不热闹,时不时传出阖家团聚时的欢声笑语,更显东北除夕的迷人。东北的“春节”都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可也正是因为此,也造就了北方人独特的过节气氛。

每逢除夕,东北人家一早便开始贴对联、“福”字,挂红灯笼,辞旧迎新的忙碌便由此开始了。春联一般要在中午12点之前必须贴完,这又叫“封门”,意味着在新的一年全家人勤勉。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家拾起老传统,自己铺纸挥毫泼墨手书春联,又别有一番风味。揭掉旧春联,贴上新春联,寓意辞旧迎新,充满了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东北人过年还要点长灯,彻夜通明。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要挂红灯笼,一到晚上就要点亮红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增添了节日喜庆的气氛,也意味着益寿延年,吉祥如意。春节期间,东北的气温一般在零下十几度左右,这仍然挡不住人们出游的热情。人们会利用过年这难得的假期,一家人一起去玩雪上娱乐项目,比如雪上滑雪、冰上爬犁、打雪仗…不管是什么游戏,只要你在雪地里玩得欢畅,笑得开心,烦恼和晦气都会远离,幸福和平安就会在新的一年里伴随着你。除夕这一天,东北人一般喜欢在下午两点的时候开始吃第二顿饭,这顿饭也是最讲究的,人们可以不吃最爱吃的菜,却一定要吃有彩头的。众所周知,东北人喜欢吃炖菜,那么这顿饭上可几乎都是地道的炖菜,鸡、鱼、肉必不可少,而且除夕当晚不能全部吃光,把剩下的放在厨房里,大年初一接着吃,这叫连年有余。这顿饭一般要吃到晚上六点左右。吃完饭大人小孩开始玩麻将打扑克。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屋外寒风呼啸,屋内边看春晚边吃冻梨,其乐融融,别有一番风味。东北在除夕之夜有守岁的习惯,为珍惜已逝的岁月,男女老少都要彻夜不眠。从习俗上讲“一夜连双岁”,晚上10点左右开始包饺子,东北人对饺子百吃不厌,有这样的说法叫“好吃不如饺子”,毫不夸张地说,东北人各个都是包饺子的能手,和面、拌馅、擀皮样样精通。一手拿着面皮、另一只手拿着擀面杖飞快转动,面皮随着转动也跟着变大,快速旋转宛如飞花,不一会,中间厚、四周薄的饺子皮就完成了。这饺子馅的学问也很大,饺子里放的除了馅还有硬币,吃到硬币的人保证来年财源滚滚。

晚上11点多,开始下水饺。很快,热气腾腾的饺子上桌了,大人、小孩把早已经挂好的鞭炮点燃。此时,老年人或长辈开始动筷子,大家才可以开始吃饭,大家喝酒说笑互相道吉祥和祝福。男女老少欢聚一堂,过个红红火火的新年。

炸油果祭灶神

YMG记者韩杰

采写时间:大年初一采写地点:甘肃兰州

大年初一,兰州是个大晴天。早起,吃完热腾腾的饺子,人们就动身给长辈、街邻拜年。在乡下,黄灿灿的“油果子”是家家户户招待亲朋的必备吃食。如果听到锣鼓声声,肯定是有些村子已经起了社火,那不妨加入这传统街头文化盛会中,热热闹闹过大年。也许是天寒地冻没有时鲜瓜果的缘故,“油果子”成了兰州人过年招待亲友的“水果等价物”。大年初一,来到长辈家里拜年,与茶水一起端上来的定是“油果子”。随便到哪家,问问主妇们,就会知道这外表金黄酥脆、里面透着甜味的“油果子”是如何做出的。实际上,很多家里一过小年就开始动手炸油果了。和好的面经过揉、切、夹、捏等工序,被做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可以是油饼,可以是麻花,可以捏成层次分明的花瓣儿,甚至可以做成精美的花蝴蝶。通常会有一个人在这头捏花,另一个人在那头炸,不一会儿就会出锅一大盆颜色鲜亮的“油果子”。“现在大家生活都好了,啥都不缺,但还是这些自己做的东西最好吃,最有人情味。我家每年都做,不但家里人爱吃,送给别人也实在。”一位长辈这样说。

兰州人把腊月三十称为“三十晚上”。留心的人会注意到,在乡村人家的厨房里,三十晚上会有燃起的香烛和供奉的糖果,这是流传已久的祭灶神仪式。

年三十晚上的仪式为迎“灶娘娘”而准备的,希望她“下界送吉祥”。据说,每到腊月二十三,这位灶神都要回到天宫“述职”,所以在当天也要准备同样的送神礼。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每户人家都会敬灶神吃灶糖。老辈人讲,祭灶供灶糖是为了粘住灶神的嘴,希望灶神在玉帝面前多说好话。年三十吃过晚饭后,家里除留下一人守屋外,都得到村外开阔地去烧纸、祭奠先人。完后回家,还得由长子陪父亲在院里“回土”,即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点上一枝香,烧些许黄纸,以示敬土地之意。祭灶神或许不是兰州所特有的风俗,但正月里的太平鼓舞的确是外地所没有的。大年初一,有些村子已经率先闹起了“社火”,拜年途中时闻锣鼓声响。兰州的太平鼓舞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明朝大将徐达曾奉命西征,久攻兰州不下,却从百姓挑水的水桶受到启发,创造了三尺长鼓,让士兵将兵器藏在长鼓中,乔装打扮,混入城中,攻克了城关。百姓欢欣鼓舞,赞称此鼓为“太平鼓”。太平鼓木质鼓身彩绘龙狮,牛皮鼓面绘着太极图,在大锣的开导下,耍鼓人三指顶着,旋转举起,翻来覆去,好不威风。鼓点铿锵有力,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西北特色和艺术魄力。看太平鼓表演是兰州人过年不可或缺的内容。一位七旬的老兰州说:“过年闹社火,太平鼓表演一定是最热闹的,人们纷纷跟着鼓声欢呼雀跃,这鼓声不再是简简单单的声响,而是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

感受泰安年味儿

YMG记者李仁

采写时间:大年三十采写地点:山东泰安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除夕的钟声催促着出门在外的人收拾行囊,回到家人的身边,卸下一年的疲惫,感受亲情的温暖。有人说“年味”越来越淡,想想也是,现在的春节跟小时候相比,确实少了很多期待,少了热闹,少了传统的礼俗。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环境如何变化,不变的是一颗想要团圆的心,一种只属于春节的“年味”。

马年春节,作为一个东北人,首次在泰安感受异乡年味儿。由于各地风俗不同,春节的过法儿也会不同。在东北,除夕清早贴春联,半夜开始煮饺子,通宵不关灯;在泰安,大年三十贴窗花,年夜饭赶在春晚前,大年初一互拜年……东北,泰安,两地年味儿虽有不同,但相聚一起的亲情永恒不变。

除夕的泰安街头,处处充满着喜庆和欢乐。街道两旁已挂好了大红灯笼,公园内扮上了红火的装饰,春联福贴布满了大街小巷。“市区每条道路的两旁都挂着喜庆的灯笼,看到心情就好。现在咱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更高了。”泰安市民王哲说。

除夕上午,家里人开始忙着贴窗花,各式各样的人物栩栩如生,寓意新一年能有好兆头。看到如此场景,不免想到东北的贴春联,在东北,贴春联有两个讲究,一是在中午12点之前必须贴完,意味着在来年家人勤勉,不落人后;二是贴春联的“糨子”(糨糊)必须是用自家面粉自家水打出来的,这样春联才能贴得牢固结实。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是一块儿贴春联,谁家的春联在门框上“坚持”的时间长,历经风吹雨打也不脱落,甚至能保持到来年春节,就证明这家一定有个巧媳妇。

年夜饭,是阖家团圆的象征,对于出门在外的游子来说,更凝聚着一股浓浓的思乡情味。泰安年夜饭很丰盛,煎炒烹炸样样不少,大多家庭一边吃着年夜饭一边看春晚,其乐融融。在东北,年夜饭讲彩头,一条大鱼必不可少,而且除夕当晚不能全部吃光,要剩下半条放在灶台上,大年初一接着吃,这叫连年有余。芹菜肉片同样不可缺,鲜嫩葱翠的芹菜不但爽口下饭,而且寓意勤勤恳恳。酱焖鸡爪也是保留菜目,除夕晚上啃鸡爪,明年就能有搂钱的耙子。

从年三十晚上到大年初一,相互串门拜年,是春节里的一大特色。泰安人的春节走亲戚格外讲究,大年初一一大早,人们开始挨家挨户拜年,只要是亲戚、同事、朋友,一家挨着一家走,相互拜个年就到下一家,依次直到所有亲朋好友走个遍。东北人串亲戚,没有这样严谨的时间点,相对更随意、更自然,走到哪一家哪一户,热乎乎的炕头,吃着瓜子,一聊就是个把小时。无论怎样拜年,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节日里传递的那一份情。

无论是贴窗花,还是年夜饭;无论是拜大年,还是看春晚;无论是东北,还是泰安,年味儿透着不同,但其乐融融的场面都让人倍感温馨,那份和睦与温馨的气氛恒久不变。

老村庄“穿”新衣

YMG记者苗春雷

采写时间:大年初一采写地点:河南安阳

在这个远离城市繁华的豫北小村庄,没有发达的交通和现代化资讯,村里人还过着相对“原始”的土著生活。尽管年味在已经变化的社会生活中略有淡化,但从这里还可以回味到少儿时的气息和全家团圆的热闹。凌晨4点,鞭炮声已经此起彼伏地响起。从家家户户传来的鞭炮声中可以听出,邻居们都已经开始为新的一年忙活。在庄稼人眼中,大年初一起个大早,全年都会有好兆头。尽管疲惫还挂在眼皮上,但对新年的期望却促使着大家赶紧起床。在以前,凌晨3点起床算比较正常的,现在人们“懒”了。吃完饺子后,人们开始给村里的长辈磕头拜年。在城里的人看来,真正跪下磕头的情况已经非常少见,但在这里,磕头还是重要的符号,这种最朴素的举动却寓意着对长辈最真诚的祝福。“小时候村里最熟悉的长辈现在已经没几个人了,每年回家都感觉越来越少,见一眼少一眼了。”堂兄说。现代生活的触角延伸到这个小村庄,男人们常年在外打工,青年人在外读书,只留下老弱病残和妇女们在家务农,导致仅200米长的街道上都有不少陌生的身影。在老一辈的介绍下,才能相互有个印象。因此,拜年也成了村民们必要的社交方式,维系着古老乡村传统的延续。操着本地独有的口音,无论走在哪里都是乡亲,也是让人激动万分的事情。磕头拜年的时候,这里还保持着“远古”时期的传统———给孩子分发糖果、花生和瓜子。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曾经激励着孩子们提着塑料袋去挨家挨户磕头拜年要糖果,现在这种诱惑对孩子们来说已经不在,但这种传统却保留了下来,并且有了些许变革。“以前家里穷,买不起糖果,只好把家里的软枣、核桃分给孩子。现在糖果有了孩子们却不稀罕了,吵着嚷着要软枣、核桃吃。”村里的刘嫂子边介绍边把小簸箕里的软枣分发给围在旁边的一圈小孩儿。在长辈的带领下,我们走到公路边的邻居家去拜年。都说“要想富,先修路”果然没错。新修的公路打开了村民的视野,路边陆陆续续建起了多家商铺。在家门口坐着就能收钱,让庄稼人开始越来越多地动起经济脑筋,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发家致富。

最让人感到新奇的是,在这个只有50户家庭的村子里,两层小楼房已经遍布各个角落。尽管原材料价格飞涨,修建一栋楼房的价格要花费20万元左右,但务工收入的增加也让人们的口袋富裕起来,住进楼房不再是梦想。粗略数了一下,仅2013年全村就新建了8栋小楼房,村里超过60%的人口已经住进楼房。

尽管褪去了古朴的外衣,春节回家没变的乡音和对儿时的记忆依然让远在异乡的人依恋。或许,这也是过年的“产业链”之一。

辽宁丹东:年味浓郁的月亮岛广场

山东泰安:两代人共迎马年

甘肃兰州:人工湖旁采访过年景象

河南安阳:在村里拜年

新闻推荐

聚焦报业转型中的创新与发展, 中国报协五届二次理事会暨中国报业发展大会在泰安举行

本报讯由中国报业协会主办,山东省报业协会、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协办,泰安日报社、泰安传媒集团承办的中国报协五届二次理事会暨中国报业发展大会,于4月21日在山...

泰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泰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