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立果:给残损陶瓷第二次生命
本报记者 范玉博
28岁的唐立果大学毕业后自学焗瓷,让原本残损的陶瓷和紫砂碎片恢复原貌,近千件残瓷碎壶在他的巧手下有了“第二次生命”。
身为80后的唐立果,从武汉美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毕业后,在莒县经营了一家电脑耗材店,一个偶然的机会自幼手巧的他从央视一档节目中接触到了焗瓷。于是,他爱上了这门传承了千年的手艺。
唐立果的电脑耗材门面店开在莒县南关,店内有一间面积不大的“工作室”,最显眼的就是那些残破的瓶瓶罐罐。一进门,就能看见博古架上陈列着的各类完工的陶瓷和紫砂器皿。一张不大的简易工作台,上面井然排放着弓子、镊子、小锤等工具,台面上还有一把没有完成的紫砂壶。
锯瓷所用的工具很简单,一个像芝麻粒儿大小的钻头,一把像拉胡琴的弓子,只不过弓子上系一根细绳儿,用它缠在钻头上,来回拉动,钻头就在又滑又脆的瓷器上钻孔。然后把事先打造好的金属焗钉镶进小孔,用小锤敲打固定,焗钉一个一个排列起来,直至破损部位全部被铆住。
唐立果清晰地记得,那是他毕业后不久,偶然看见央视播放的东北焗瓷大师“王老邪”的节目,他觉得非常感兴趣。从那之后,自己疯狂地爱上了这一行,业余时间几乎都用在了这上面。
唐立果听父辈人讲,多年前在莒县常见到一些肩挑担子的手工匠,为百姓人家修修补补,养家糊口。那时人们的生活不富裕,使用的缸、盆、碗、碟等日常用具,要是打破了,只要还对得上碴口,就不舍得丢掉,花俩钱儿找工匠锯锯接着用。在莒县还有一个传统:一把新茶壶,要在冬天注水冻掉茶壶嘴,然后找工匠补上一个银制的嘴儿。而这正是唐立果的爱好。
在乡亲们的记忆中,干这个行当的人,靠的是自己拜师或家传的手艺人每天走街串巷,多半是四十多岁以上的人,很多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师傅,干活时带着花镜。从唐立果开始迷上这个,身边的人都半信半疑,这个毛头小伙真的能干得了这个行当吗?没料到,学了不到三个月,唐立果就成功修复了一个茶壶盖,让大家刮目相看。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为了打制一把顺手的金刚钻,唐立果前后亲手做了6把钻头。“跑了不少地方,也没少花了冤枉钱。他买到过假的金刚石,还买了钻戒取下石头用,结果发现戒指上的石头是人工合成的,根本钻不了眼儿。”后来,他在泰安的一位老艺人那淘到了真正的金刚石,“这把钻头得心应手,只要不人为损坏,能用个几百年了”,唐立果对这把金刚钻非常满意。
有了金刚钻,就敢揽活了。起初,唐立果印制了名片,到日照的古玩市场自我推销,有几个开店的老板让他干了几个简单的“活”,结果对方都比较满意。后来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前来。后来,他发现,除了一些开古玩店的老板们需要焗瓷,还有很多收藏爱好者,他们收藏的残损的瓷器需要修补,还有不少专门喜欢焗瓷艺术的人。“一把完好的壶要打碎再焗起来之后才完美”唐立果说。
去年开始,唐立果又在淘宝网注册了一家名曰“补拙斋”的店铺,把自己修补过的一些“作品”用图片展示了一番,结果订单纷涌而至,全国各地的客户都有,一下子忙得不亦乐乎,有时甚至通宵达旦。一时间,他在网上的业务量,成了行业里的第一名。“后来,干脆把网上的业务‘下架\’了,没有三头六臂,根本干不过来”,唐立果介绍说。还有一位江苏宜兴紫砂壶研究所的所长,高薪聘请他去焗壶,被唐立果婉言谢绝了,他想做的是自己的事业。
业余从事焗瓷三年多来,唐立果修补了大大小小近千件瓷器和紫砂壶,每件少则一两个钟头,而一把“粉身碎骨”的紫砂壶则要耗费一个月的时间,焗瓷的收入也从刚开始的每月几百元,增长到目前的几千元。唐立果坦言,“收入是次要的,关键是自己爱好这个,能干自己喜欢的事业,是一种幸福。”去年秋天,唐立果接到一家古瓷研究中心发来的一件宋代建窑的兔毫盏残片,一看就知道是名贵品,但唐立果也只是按照工时,只收了成本价。
如今,唐立果又在研究新的修补技术,力求让自己的手艺更进一步。他把修补的焗钉打制成树叶或者花朵的外形,让瓷器上修补的铆钉大放异彩,让这门传承了千年的手艺得以传承。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王大鹏眼观绿树如茵,高低错落;耳听鸟鸣风吟,浑如天籁……都说“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但骑行在市区沙墩河绿道上,呼吸着富氧的清香气息,眼前的美景让人忘却了烦恼,平息了焦躁,荡漾了...
泰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泰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