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娃娃”宫燕 用乐观和坚强演绎精彩人生
□特约记者 周倩倩 通讯员 王焕英
一团七彩棉线、两个钩针,在一双巧手间来回穿梭,一会的功夫,一朵精致的玫瑰花呈现眼前。近日,肥城市王庄镇演马村集市上,身高像三四岁小孩的宫燕几乎被摊位“埋没”,围在身边的顾客弯着腰伸着长脖观看。除了演马集,桃园镇、东平等地的一些集市上也常常出现她的身影。
身残志坚、乐观热情——这是宫燕留给记者的印象。天生脆骨,长不高、易骨折,虽然身为“瓷娃娃”,但宫燕从未放弃追求幸福,自学成才、艰苦创业,在她不到1.2米的身上,记者看到一种坚韧的力量,她做到了很多常人难以做到的事情。“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正是她的乐观、她的坚持,让她找到了生活的真谛。
乐观向上——
残疾不是拒绝快乐的理由
“不能走,但是我能爬啊,上不了学,我照样可以学。生活中的苦难不应该是我追求幸福的绊脚石。自强不息是快乐的源泉。”宫燕说。
宫燕患有先天性成骨不全症,是个“瓷娃娃”,从小只能爬着,无法像正常人一样行走。12岁以前,她每年基本上都要骨折10次以上,往往是上次骨折还没养好,下一次骨折又来了,巨大的伤痛接踵而至。
五六岁时,父亲为她打制了木头小板凳,只要腿好一点,她就蹒跚着一点一点往前挪。看着别人跑来跑去,小宫燕眼神里充满了渴望。不能跑,她就学习爬,脸蹭破了皮,手硌出了血……要强的心引起了骨头的“抗议”,宫燕被送往医院。治疗时,腿被护板固定,绑上绷带吊在架子上,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她咬着嘴唇,攥紧床单,生生把泪水憋回去。
为了排解宫燕的孤独,母亲经常请邻居家的孩子来做客,给她当老师,教她认字算数。小伙伴一天学会的东西,她用10天去学,学习成了枯燥生活中的一大乐趣。渐渐地,掌握了拼音,学会了查字典、写字,读书看报不成问题,成功的喜悦坚定了生活的信心。
坚定信念——
苦练手艺成了“小老师”
时光如梭,小宫燕慢慢长大,也渐渐不甘心于天天呆在家里。“我得出去找点事做,既能证明自己的价值,也能挣点钱减轻家里负担。”12岁的宫燕骨骼基本定型,不似以前那么脆弱,得知附近有个加工针织坐垫的作坊,她向父母说出自己的想法。母亲带她去看了看,没成想她一干就是3年。
行动不方便,小宫燕坚持每天第一个到,最后一个离开。工作中最大的麻烦就是上厕所,虽然大家对她很照顾,但宫燕并没有理所当然地接受额外的“待遇”。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不管天气多热,口渴多厉害,她都忍着,一坐就是一天。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宫燕从未把自己的难处给父母讲,一门心思放在学好针织上。她把师傅说的话记下来反复琢磨,拿着样品一遍一遍地拆开,再钩起来,同样的动作每天重复几十遍。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宫燕成了针织“高手”。作坊里新招了工人,“老人”们总会说“去找那个小娃娃,她比老师还强哩。”
重生飞翔——
自主创业念活致富经
“宫艺手工坊”在肥城已是小有名气。“这是我自创的品牌,手底下有20多个固定工人。”谈起日渐红火的事业,宫燕很自豪。她还主动学习网络销售,建起淘宝网店,依据顾客的要求,定制加工。
然而在此之前,宫燕曾一度迷茫。直到亲戚朋友纷纷鼓励她靠着针织技术自主创业时,宫燕重拾勇气和热情。刚开始,姐姐帮她采购原材料,她织成成品后,再由姐姐拿去卖。好景不长,姐妹俩的合作因姐姐结婚生子而结束。
“不能就此作罢。”宫燕摆起了小摊,早出晚归,一坐一天,边织边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迎来了收获。她学会了100多种针织技艺,创作了300多种针织样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顾客,在周边小有名气。正是这小有名气给宫燕带来了姻缘,婚后的宫燕没有因为有了家庭的依靠而放弃梦想,她依旧坚持钩针不离手。
生活虽然艰苦,但在宫燕看来却充满了无尽的甜蜜。如今她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还办理了营业执照,注册了商标,带领着身边人创业致富。“我眼前正呈现一片光明。”宫燕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微笑。
新闻推荐
本报6月7日讯(通讯员冉小川姜咪咪)肥城市国税局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和“走出去”战略中,始终坚持以纳税人的涉税需求为导向,“点、线、面”结合,向全市“走出去”企业、个人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征求意...
肥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肥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