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无私无畏的灌区“守护神” ——肥城水利局安孙灌区管理所所长杨海峰工作纪实

泰安日报 2017-04-19 10:11 大字
 

□通讯员 董民

杨海峰,今年45岁,现任肥城市水利局安孙灌区管理所所长。从事最艰苦的基层水利工作近30年来,杨海峰情系水利,无私无畏,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诠释着新时期“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

安孙灌区管理所位于肥城市最南端的大汶河边,几排破旧的平房和一处空旷的院落。让人很难和它发挥的巨大作用联系起来。据杨海峰介绍:安孙灌区管理所担负着22公里长的干渠、29条支渠及45个提水站日常维护,安孙干渠4.5万亩、五祖干渠2.07万亩农田灌溉的重任。

远离繁华都市,终日与困苦和孤独相伴,这是安孙灌区管理所工作生活最真实的写照。1988年,杨海峰来到安孙灌区管理所,时光流逝,26年的风风雨雨,他从当年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如今变成了又粗又黑的中年汉子。无数个寒风凛冽的冬夜里,远离温暖的家庭,冷了,就抱个暖水袋取暖;晚上唯一的娱乐就是听听收音机;无数个炎炎盛夏之日,冒着酷暑高温,在近100公里长的渠道线上来回穿梭,一身汗、一身泥,像一头老黄牛,永不知疲倦地奔波在灌区广袤的土地上,将一股股幸福之水送到了农民群众的田间。

为保持灌区渠道的流通顺畅,灌区工作人员经常进行渠道清淤,由于渠道内地形复杂,深浅不一,还又脏又味,每次清淤都要进行人工操作,作为管理所的所长,杨海峰总是身先士卒。在杨海峰的记忆中,最为惊险的是2002年那次清淤。深秋时节,他钻入黑漆漆的暗渠内,近一米的管径,人根本无法直立,只能跪着用手去清淤,当一根根玉米秸被拽出的时候,他本能地感觉到有一股巨大的推力,职业的习惯让他突然意识到:暗渠上游集满了水,在水的重压下,淤积物可能随时倾泻而下。想到这些,他急忙钻出暗渠,刚钻出仅仅几秒钟的时间,暗渠内淤积物像一股洪流从暗渠内喷出。说起这些时,杨海峰谈得很自然,他笑着调侃说:如果不是当时反应快,我可能就光荣了。

引汶调水工程开工后,杨海峰担任一、二标段工程技术员。每天早晨,天刚蒙蒙亮,杨海峰就和他的同事们准时来到工地上。一标段是泵站建设,水泥浇筑的工程量非常大,泵站基础潜池混凝土浇筑时,他三天两夜盯靠在浇筑现场,时值深秋时节的晚上,天气异常的寒冷,脸冻得通红通红,杨海峰穿着厚厚的棉大衣坚守着,困得实在不行,就现场找个地方眯一会,由于水泥现场浇筑不能停工,像这样的加班加点,杨海峰早已成了习惯,有时感冒了,吃几片感冒药就又投入到工作中去。

自打引汶调水工程开工那天起,从盯靠工地到协调沿线村群众工作,再到安孙灌区本单位的工作,杨海峰就像是上满了弦的发条,一刻不停地忙碌着。今年4月底,安孙灌区进行渠道清淤,由于无法使用机械,杨海峰就带领灌区的同事们跳进脏乎乎的渠道内,挥掀清淤到深夜,第二天,来不及好好地休息的他又盯靠到建筑工地上。今年孩子高考时,他本来答应陪在孩子的身边,然而,由于工地上忙实在离不开,他又一次失约,未能履行一个父亲对孩子的承诺。

杨海峰外表看起来给人以高大壮实的感觉,但超负荷的工作量使他感受到从未有过的身心疲惫。尽管这样,他依然非常乐观,他说:赶上这百年不遇的水利大工程,苦点,累点也高兴。

26年的基层水利工作,杨海峰用心血和汗水谱写出一曲动人的水利建设者之歌,用青春岁月编织出灌区老百姓幸福生活的优美画卷。

新闻推荐

肥城市 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本报4月18日讯(通讯员姚文)近日,肥城市召开科技创新政策宣传培训会。肥城市政府相关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要求肥城市各级学习创新优势企业先进经验,了解好、运用好最新科技创新优惠政策,进一步提升科技...

肥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肥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