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母亲为支书儿子撑起半边天
□通讯员 张文娟 倪煜
对年近九旬的老人来说,本应该在儿孙满堂、子孝媳贤的氛围中安享晚年,但在肥城市桃园镇屯头村,89岁的老人王爱英却每天起早贪黑,用她瘦小的身躯为支书儿子王英良撑起了半边天,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良好家风,书写了一位母亲的无私大爱。
心怀感恩 鼓励儿子当好干部
王英良原来在省特钢集团工作,后转入米山水泥厂,2005年下岗后,他开办了自己的企业,事业红红火火。2014年村里换届,王英良成为屯头村党支部书记的候选人。
村党支部书记的名头,让很多人羡慕不已,但繁琐、费心的工作又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屯头村是桃园镇的驻地村,常住人口5320人,加上流动人口不少于7000人,村居面积1700余亩,人多面广,情况复杂,村里底子薄,在谁手里都是个烫手山芋。
当时,家里人也不支持王英良。儿媳妇对他说:“都一把年纪了,这活累人,还不讨好。”又想到自己50多岁的年龄,王英良心里也打了退堂鼓。不几天,时任桃园镇的党委副书记郭启江找到了王英良,推心置腹地对他说:“老王,你要扭转觉悟。作为一名党员,要讲奉献,担责任,老百姓需要你的时候,你可不能退缩。选咱干支书,是父老乡亲们信任咱们!”王英良当即拍板干!
回家给老母亲说了自己的决定后,母亲第二天连饭都没吃,王英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周围邻居对家里的好,王爱英心里都记着。以前家里穷,有一年过春节,王爱英听到别人家剁馅子,包水饺,再看看自己的家里,平时就是红薯叶子蒸窝窝头,连吃上白面都是奢望。王爱英含着泪剁起了空案板,还告诫自己的孩子出去别乱说。好心的邻居听到王爱英剁案板的声音后,送来了一瓢白面,一家人才算有了过年的口粮,谈起这些,王爱英至今记忆犹新。“屯头街的社员待咱不薄,既然要干,咱就干好。”老太太一席话,让王英良如释重负。
无私奉献 从不拖儿子后腿
尽管家在新城,但为了方便在村里工作,王英良又将老家破旧的小民房稍微收拾一下住了进去。妻子要在城里照顾孙子,腾不出时间来照顾他。村支部书记是个芝麻大的官,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忙起来时,王英良常常几天吃不上一口热饭。母亲王爱英看不下去了,随着王英良住进了老家。
“当娘的,都挂着孩子,我就是放心不下俺这个儿子。”王英良家中姊妹兄弟五人,他是家中的“小拇哥”(最小的儿子),也是王爱英最放心不下的。
王爱英是这么说的,在生活中也从不含糊。做饭、洗衣服、晾晒被子,家中总是收拾得井井有条,她想的比谁都周到,家里的事几乎不牵扯儿子的精力。她还教育孩子们不要给王英良添麻烦。“他忙着哩,村里的事累得他够呛,你们别啥事都找他。”
以孝治村 孝亲敬老蔚然成风
“一不贪,二不图,咱不能让乡亲们戳咱的脊梁骨,我不怕累。”这是王爱英反复絮叨的一句话。
王爱英自豪地说:“我照顾的是屯头的支部书记,让他全心全意做好村里的工作比什么都重要。”王英良听到后,默默地告诉自己,把屯头村治理好就是对母亲最大的回报。
在母亲“无形”的支持下,王英良担任村支部书记仅半年,就带领人口过7000、环境脏乱差的“老大难村”彻底变了模样。道路变成了干净整洁的硬化街道,路两边是生机盎然的绿化苗木,农闲时,村民跳起了热闹的广场舞。红红火火的文化生活,村民们发自内心的笑脸,就是王英良上任两年交出的最好答卷。
为了塑造良好村风、民风,王英良每年在村里召开表彰大会,评选好媳妇、好婆婆,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入选的人员从2014年的43个人增加到2015年的51个。村里还设了红白理事会,红白事定标准、不浪费,群众也都拍手称快。
民风文明和谐,村风淳朴向上,老百姓交口称赞“屯头街像样了”。但王英良心里充满了歉意。“对工作,对村里的老少爷们问心无愧,但对家庭有愧。”王爱英却不这么认为。89岁的她依然精神矍铄,步履稳健,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以前,大家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当是说笑话,现在,老百姓都住上了楼房,用上了手机,没想到还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俺不觉着累,心里高兴着呢。”
新闻推荐
本报11月15日讯(通讯员王士民)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的意见》,维护司法权威,提高司法公信力,营造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