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王序臣夫妇:照料老母 无微不至

泰安日报 2016-10-31 00:00 大字

 

□记者 田鑫

“鸦有反哺义,羊知跪乳恩,高堂恩情重,甘汁奉双亲。”肥城市仪阳街道黄柏山村王序臣、黄桂芹夫妇二人照顾高堂老母的事迹,在当地群众口中广为流传。

“母亲操持一辈子很不容易,母亲活着的时候,我们要竭尽所能让她每一天都过得开心快乐。”祭之丰不如养之厚,王序臣夫妇始终坚信并这样做着。

王序臣,男,生于1951年;黄桂芹,女,生于1953年,夫妻双方都是肥城市仪阳街道黄柏山村民。母亲孙培青老人1923年生人,现年已93岁,是黄柏山村村民中最年长的老寿星。村民都知道,老人之所以高龄,除身体素质外,主要原因还在于王序臣、黄桂芹夫妇二人生活方面无微不至地照顾。

2013年底,90岁高龄的孙培青罹患脑梗,住院治疗半月后,病情得到控制,但自此生活不能自理。其后,王序臣办理了退休,和妻子黄桂芹在家悉心照顾老人,这其中的艰辛只有他夫妇二人体会最深。

由于老人不能自己翻身,时间久了容易生褥疮,在日常照料中,王序臣特别注意保持老人身体的清洁和干爽。

每天早起服侍老人起床后,王序臣和黄桂芹就帮老人擦洗身子,再用稀释的酒精、碘酒帮老人消毒。白天老人躺着时,他们定时地给老人翻翻身,扶老人起来坐坐,给老人按摩按摩。晚上则是夫妻俩轮流给老人翻身、换尿布,被褥衣服隔三差五地换洗、晾晒。因为夫妇俩的精心照料,高龄的老母亲干净、整洁,室内没有丝毫异味。

来到王序臣家,简单的小院收拾得干净整洁,走进石头房子,屋内光线有些阴暗,白炽灯亮着,一侧灯罩上却挡着报纸。这个自制的可旋转式灯罩,虽然简单,却有很大的作用,原来,孙培青老人喜欢在沙发上躺躺,怕灯光照得老人的眼不舒服,当晚上老人在床上休息时,为了照料老人,同时又不让电灯光线太强影响老人休息,王序臣特意在灯罩一侧贴上了报纸,并且可以随着老人的方位旋转,遮挡射向老人的光线。

像这样处处为老人着想的小细节在王序臣家比比皆是。桌子上摆着药茶、豆奶粉,老人的床里侧是跟床一样长的暖气片,外侧则是自制的护栏……这一处处细节满是对老母的关心。

冬天,为了给老人取暖,夫妇俩合计着装上了土暖气,还特意把暖气片装在老人的床边,尽量让老人暖和些。在饮食方面,王序臣为了让老人跟上营养,变着花样做饭,一日三餐,都征求老人意见,水饺、面条、馄饨等尽量满足老人要求。老人之前有习惯性便秘,王序臣便多做蔬菜,每顿饭先喂老人吃上一碗菜,再补充点面食。王序臣还特意买了适合老人的中草药,泡水给母亲喝。

王序臣兄妹五人,他排行老二,也是孙培青老人唯一的儿子。说起母亲当年抚养兄妹5人的经历,王序臣忍不住落泪。

王序臣的父亲是教师,一直在石橫镇工作。母亲独自照顾一家老小,为了挣够一家人的口粮,孙培青白天出工,晚上挑水、推碾、操持家务。王序臣印象最深的是,母亲一双小脚、瘦弱的身板挑着80多斤的挑子,走了几里地的路。

自1971年王序臣和黄桂芹结婚以来,夫妻二人就跟父母生活在一起,无微不至地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陪伴老人享受天伦之乐,一家人过得其乐融融。2012年,王序臣的父亲去世,自此母亲受到打击,身体状况大不如前,2013年突发脑梗后更是失去自理能力。

“母亲养育我们子女不容易,现在老了,只有尽心尽力地照顾好老人,让老人安度晚年,才能心安,才不留遗憾。”王序臣如是说,更是用自己的孝行一点一滴地去践行。

在他们夫妻俩的照料下,老人不但身体状况稳定,精神状态也很饱满。老人久不出门,对外面的世界不了解,会经常打听一些琐事。夫妻俩便不厌其烦地和老人聊天,使老人不再烦闷,有时还给老人讲一些笑话,逗老人开心。

新闻推荐

安庄镇 组建爱心微信群温暖残疾人

本报11月3日讯(通讯员郭玲玲李文娟)关注弱势群体,关爱残障人士是文明创建的重要环节,为让残疾人及时接收到来自各级民政部门和社会公益组织的服务信息,近日,肥城市安庄镇残联积极谋划,招募残疾人志愿者...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