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下了半年的雨都没被淹,合肥咋办的? 强力“海绵”建功,还有两个地下“大水缸”
6月30日至7月6日,合肥降雨量累计达639毫米,相当于往年半年的降雨量,然而,这座城市道路无一处出现严重积水,全市无一小区出现内涝,这还得归功于合肥起步较早的“海绵城市”建设。合肥的努力或许能给深受内涝之困的不少城市一些借鉴。
痛定思痛
建海绵城市
合肥是全国重点防洪城市之一。气象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6月30日以来,合肥持续强降雨,是55年来同期降水最多的一次,也是近30年持续降雨时间最长、强度最大的一次。强降雨时段,合肥平均累计雨量639毫米,对于一个年平均降雨量不过千余毫米的城市可以说是“一周下了半年的雨”。
“准备打船吧”“明天看海喽”“游泳去上班”……部分合肥市民在微信“朋友圈”里“戏谑”。然而,现实并非他们所想像的那样。合肥市排水管理办公室的监测显示,整个汛期特别是强降雨期间,除地势较低的滨湖新区局部路段出现少量积水外,合肥老城区、市区主要道路、下穿桥基本无内涝,全市106个下穿桥和地下人行道基本畅通,全市无一处小区被淹。
合肥市地处江淮丘陵,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东部紧邻巢湖,犹如一方巨大的簸箕,排水不是强项。合肥市排水办总工程师赵德平告诉记者,合肥城市防洪曾经存在诸多软肋:排水设防标准低,城市排水系统仅能应对30毫米左右的降雨;历史欠账多,老城区三分之二的排水管网没有改造,雨污管网超负荷运行,极易导致内涝……
一些合肥人清晰地记得,就在2010年7月12日,合肥城区降雨量达100毫米,老城区的市府广场、淮河路、六安路等几乎所有主干道全部积水,积水深度平均达到20多厘米;多处下穿桥被水淹没、城市南部的望湖城小区淹没面积达35公顷。
2010年汛后,合肥市痛定思痛,出台了系统性防涝综合规划,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城市防水排涝体系建设中。
造湖、造绿
“簸箕”城市变“海绵”
合肥“海绵城市”建设首要的理念就是“造湖”“造绿”,通过生态屏障渗、滞增强“锁水力”。合肥市排水办综合科科长李传明说,城市雨水能通过管网排掉的占40%,还有60%需要地表渗透吸存,很多城市过度硬化、绿地偏少、湿地被占,土地丧失了吸纳渗透的能力,内涝愈演愈烈。
在合肥蜀峰湾公园的南湖清淤工程现场,记者看到,这方湖面通过清淤、沿岸外扩的方式,湖域面积扩充了三分之一,达到近8万平方米。南湖综合治理项目监理朱明明说,南湖与附近的一处水库相通,在暴雨来临前,会提前放水降低湖域水位,以便储存更多雨水。
“造绿”,既包括造林,也包括建造良好的人工湿地系统。从2010年开始,合肥完成造林100多万亩,在城区形成了六大片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公园布局,建成滨湖森林湿地公园、柏堰湖生态湿地等。
这些公园湿地不少都有景观水体,能够起到吸收与蕴含雨水的作用。公园道路、花圃等细节也采用了新型透水材质,并在地下埋入人工灌渠,一旦遇到暴雨即可将周边的积水顺着地势汇集,被植被吸收。合肥还利用城市公园绿地地下空间,建成两个地下“大水缸”,调蓄能力超过两万立方米,一旦地下排水管网超负荷,立即启用蓄水。
合肥建立了城市防洪指挥调度中心。在这个平台上,通过一台计算机可轻松调取分散在合肥各地的“天眼”和各下穿桥的监控,还可了解实时卫星云图、气象雷达及自动采集的雨量数据,还可对突发情况进行远程会商、布置、干预。
“这就是城市防洪的最强大脑。”合肥市排水管理办公室信息技术中心主任谢长焕如此形容。
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刘凯9月2日上午,泰安市体彩中心主任闫娟与工作人员一起来到肥城市湖屯镇陶阳村,为困难群众王光强一家送去了5000元的体彩救助慰问金和一些生活用品。王光强接过救助金一直说:“谢谢你们的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