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朝着“全面小康”阔步前行

莱芜日报 2016-01-01 13:45 大字

(上接2版)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进一步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打下了坚实基础。

近两年来,莱芜市研究确定了30项年度重点改革事项,审议通过了15项改革意见和方案,有力推动了各项改革任务落实。通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驻市政务服务中心的事项承诺时限比法定时限平均缩短52%,即办件占比达到80%以上;通过深化农村农业改革,全市96%的村完成确权登记颁证,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域农民合作社全覆盖。

随着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全国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全省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全域乡村旅游发展试点、金融改革创新试点以及钢城区国家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试点等一系列改革工作的全面深入推进,莱芜市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得到持续释放。

改革永远在路上。去年6月份,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把北部山区的茶业口镇、大王庄镇和马鞍山林场、华山林场涉及相关区域,整建制划入雪野旅游区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和管理,整合北部生态资源,建设生态旅游板块,打造和构建深化济莱协作的主要平台。这是莱芜市积极融入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对外开放的又一重大改革举措。

近年来,莱芜市依托济莱协作区这一高位平台,全面融入“一带一路”、中韩和中澳自贸区等国家战略,对外开放的广度深度进一步拓展。目前,全市有近90家企业与沿线40多个国家、地区开展了经贸往来,进出口额过千万美元的企业达18家。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幸福莱芜”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前不久,86岁的莱城区羊里镇中土屋村村民张太吉高兴地领到了高龄津贴,“有了这些钱,吃药打针的可以为子女减轻点负担了。”实施高龄老人津贴是市委、市政府2015年为民办实事的一项工程,目前已累计为8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津贴款1168万元。

安居乐业,是广大群众的朴素愿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莱芜市坚持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就业基础稳定、收入同步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健全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民生保障制度,增投入、补短板、兜底线、织密网,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

为了让百姓看得起病,莱芜市在全省较早全面完成了城乡居民医保整合工作,目前参保人数达到94.6万人。另外,还进行了卫生院托管敬老院、200元包住院等有益探索。从住房、医疗、教育,到物价、就业、社保等,只要是群众关心的焦点问题,无一不是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和解决的着力点。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莱芜市把***工作摆到更加突出位置,大力度、宽领域、多层次向前推进。预计到2015年底,莱芜市可累计完成45个村、3.1万人脱贫任务。

去年8月份开始,全市上下掀起了一场“迎审保卫战”,借助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审的契机,累计投入资金2亿多元,彻底解决了乱搭乱建,占道经营,违法广告牌和六小行业问题,市容市貌得到极大改善。同时随着“四德工程”建设、“大爱莱芜”品牌打造、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乡村文明行动、移风易俗系列活动的深入推进,全市99.5%的村(社区)实现了丧事简办,78.4%的村(社区)实现了婚事新办,城乡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民生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今后工作中,各级一定要落实好各项民生政策,进一步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让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市委书记王良说。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展望未来,莱芜市经济发展依然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刚刚闭幕的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对“十三五”时期发展作出的全面部署,必将激励全市上下团结一心,向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阔步向前。 

新闻推荐

一幅秀丽山水图,一条生态发展路。大王庄镇———生态旅游发展渐入佳境

本报讯(记者 杜娜)万米仿古长城石砌步游道蔚为壮观,沿途奇石幽谷;300亩牡丹正竞相开放,红如火,粉胜霞,争奇斗...

肥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肥城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