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肥城:民生工程“走心”群众日子“暖心”

泰安日报 2015-02-25 14:30 大字

 

本报2月24日讯(特约记者 李胜男) “我们一家3口真是太高兴了,今年过年最高兴的事就是可以搬进新家了!”大年初六,肥城的赵祥东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赵祥东孔秀玲夫妻二人都是农村户口,一直在该市的新城打工,由于不符合以往的经济适用房申报条件,收入又低,在城区只能租房住。“没有自己的房子,感觉就好像没有家一样。”赵祥东说。

一个偶然的机会,赵祥东从报纸上得知该市调整了经济适用房申请标准,只要具有居民户口就可以申请,不再限定户口性质。赵祥东喜出望外,立即办理申请。年前,赵祥东一家通过了审核、公示,正式拿到了经济适用住房购买资格证。

通过降低申请“门槛”而受益的家庭,包括赵祥东在内,肥城共有135户。2014年,该市申请经济适用房的收入标准由人均收入不超过1.3万元提高至20024元;取消户籍限制,在全省率先将经济适用房申报范围由城镇居民家庭,调整为申请人家庭具备居民户口;将规划区内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3年以上养老保险达到法定婚龄的单身低收入人员纳入经济适用住房保障范围。

安居乐业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对每一项民生工程拓展、延伸,让老百姓能老有善养、困有广助、病有良医、住有安居,这是我们沉甸甸的责任。”肥城市委书记张成伟对记者说。

不止于住房保障,肥城坚持民生优先,一系列“走心”的民生工程让群众倍感暖心。新建续建各类学校、幼儿园29处,撤并新城街道小学9处,实现了城区义务教育一体化;全市新增就业1.4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2%;实施阳光低保专项行动,各类社保扩面1.4万人,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5640元和3000元,农村五保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5000元和3700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标准提高到75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十连涨”;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顺利整合,构建起城乡医保一体化格局;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1786套,首次将农村居民纳入保障范围;解决了9个镇街54个村的饮水安全问题。全市民生支出27.37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56.39%。

新闻推荐

肥城市首个 社区青年志愿服务站启用

本报3月12日讯(记者 田鑫)近日,肥城市团市委、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开展的“志愿青春·跃动桃都”青年志愿服务进社区和义务植树活动在仪阳镇石西社区举行,标志着肥城市首个社区青年...

肥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肥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