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肥城城乡环卫一体化实现全覆盖

泰安日报 2015-01-19 14:43 大字

 

本报1月18日讯(特约记者 李胜男)在2014年12月全省城乡环卫一体化农村群众满意度调查中,肥城市列全省第11名、泰安市首位,比上年提高57个位次。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1月15日,记者来到该市,一探究竟。

沿着潮汶路,来到汶阳镇最偏远的西南庄村。在湾北小广场上,村民陈清安手扶健身器材,对记者感慨地说:“以前家门就冲着南湾一个角,旁边全是垃圾,蚊蝇乱飞。现在出门就是小广场,就爱出来活动活动。”

村党支部书记李元海介绍说,南湾是一处池塘,一年前还是一个“垃圾湾”。村民有意见,村里立马改,引入民资参与整治,填起湾北角建成小广场,沿湾铺出水泥路,湾坑清淤养鱼种藕,成了“风景湾”。村头又建设了地埋式垃圾池,村里每二三十米放一个移动垃圾箱,环卫队对垃圾一天一收集。“环境越来越好,心情越来越敞亮。”陈清安说。

为让乡村持久美丽文明,该市在城乡环卫一体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去年,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组成督查考核组,对605个村居进行了全面普查,发现问题当场下发督办单,限期整改;及时收集群众反映的问题,对每村10个有效电话进行三轮民调、打分排名,发现问题4000余个,整改率达到100%。同时,市财政列支120万元,奖励60个最美乡村和60名最美保洁员。

打造各具风貌的美丽乡村,该市各镇街村齐发力。村村建立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专管员、道德评议会成员、保洁员为三大员的村级机构,按月对保洁质量进行打分考核,核定工资,镇级财政设立物业资金管理使用专户,给保洁员发放工资。郭辛村拿出400元奖励村民“好点子”,解决了秸秆乱堆、晒粮占道难题;杏村采取十户联保的办法,实现了村民门前环境三包;乔界首村通过群众商议,建立了村民按月缴纳垃圾处理费制度……一项项适合村居的规章制度,让群众在自主管理中实现自我提升。

据了解,目前,该市在15个镇街区全部建成运转垃圾压缩站,在605个行政村配备保洁员2015名,移动式垃圾桶18356个,地埋式垃圾箱926个,实现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和长效运转。

新闻推荐

林华勇在参加肥城市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适应新常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本报2月3日讯(记者 马骏)今天下午,市人大常委会第一副主任、党组书记林华勇来到肥城市代表团,与人大代表共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在认真听取代表们的发言后,林华勇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

肥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