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生姜、大蒜、鸡腿葱是名声在外的名优特农产品,但“潮涨潮落”的价格总让种植户难捉摸“三辣”如何“辣变”?

莱芜日报 2013-02-06 19:35 大字

本报记者 徐雯雯

“三辣”——— 莱芜市特有的标志之一

莱芜市一直有种植葱、姜、蒜的习惯,如今“三辣”(生姜、大蒜、鸡腿葱)形成了具有明显特色的优势产业。莱芜生姜以丝少肉细,辣味芳香等众多优点,被国家列为名贵产品和中国蔬菜优良品种,并和鸡腿葱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它们既是莱芜市特有的特产标志,也是莱芜市农民增收的渠道之一。记者从市农业局了解到,“十一五”末,莱芜市“三辣”已经形成“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品特色明显”的新格局,建成了一批出口创汇的品牌葱姜标准化生产基地。

“十一五”末,全市“三辣”已成为莱芜市农业的主导产业,全市“三辣”面积达到30.78万亩,产量达到57.1万吨。全市已逐渐形成了以寨里、大王庄、羊里等镇为中心的中西部“一流”姜蒜种植、加工、储运基地,以牛泉、雪野为主的大葱生产基地。

“三辣”的困惑

“最头疼的是价格。”不少种植户都有这样的感叹。的确,近几年来,“三辣”隔段时间就出现过山车似的价格。“姜价最高的时候一斤四五块钱,可如今只卖到了一块四五。这还不是最便宜的时候,还有卖到六七毛的时候哩。”谈到姜的价格,莱城区大王庄镇下峪村村民高玉波有些失落。高玉波告诉记者,他觉得这与种植户信息不畅,盲目种植,导致产量过剩有关。姜价高的时候一窝蜂地种,姜价一下来,不少种植户接着就减少种植面积。而莱芜市像万兴这样的大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又相对较少。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因为莱芜市种植“三辣”的历史悠久,农民们都有着不少祖辈传下的种植经,有着丰富的种植经验是好,但也正是因为觉得自己的经验丰富,有些种植户不愿接受新的种植方法以及对资金投入的担忧导致自己种的“三辣”质量不过关。牛泉镇贺小庄村的侯长华种鸡腿葱有五六年了,他说:“去年的鸡腿葱卖到了30块钱一斤。咱们的鸡腿葱是个非常好的品种,根本不愁卖不出好价,但现在莱芜市鸡腿葱存在品种混杂、栽培技术不够规范以及深加工企业较少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们还成立了莱芜市鸡腿葱协会。

市农业局工作人员介绍,在莱芜市“三辣”种植中,的确还存在龙头企业数量少,产品附加值较低,以及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应用没有得到有效转化的问题。

合理布局、因地制宜、依靠科技,“三辣”才能“辣变”

目前莱芜市一些“三辣”产品通过合作社或是示范基地,与龙头企业合作,进行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但还有相当一部分“三辣”产品则主要采用收购点收购的方式进行销售。种植方式主要为散户种植,种植品种的确定主要是依据自己多年的经验。“要想做大这个产业,就要依靠科技,依靠深加工,比如做成方便面中的脱水葱片等来拉长产业链,创出自己的品牌。我们很需要科技人员的指导,也需要资金的支持。”侯长华说。

不断提高产品的层次不只是种植户的迫切需要,对于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来讲也是如此。莱芜东兴源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端生告诉记者,要想做强农产品产业,就要在农产品的深加工上下功夫,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尤其是在国家取消蔬菜初加工产品出口退税政策的情况下,农产品初加工的市场越来越小,农产品企业要做好出口,就得在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上下功夫,不断招揽食品加工方面的人才,做好产品升级,开发出口像寿司姜片等的深加工产品才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针对目前莱芜市“三辣”存在的问题,市农业局的工作人员也表示,他们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将坚持科技创新、效益优先、加工配套和市场引导的原则。立足莱芜市“三辣”实际,突出地方特色,着力培育、引进新品种。同时,推广“三辣”栽培管理过程中的新技术、新成果。以无公害、绿色、有机栽培和生产体系建设为重点,实现“三辣”生产科技化、高效化。追求产业化发展,拉长产前、产中、产后各链条,拉紧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强化生产、加工和经营等重点内容,推行“三辣”的优质高产高效,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市场为导向,以“三辣”批发销售市场为中心,强化生产、销售、加工等信息的作用,促进生产加工销售的良性发展。 

新闻推荐

大王庄镇落实“四包”促“四保”

本报讯(通讯员 刘羽平)大王庄镇对全镇23个重大项目、8个重要工地和重点企业实行机关干部包项目建设、包企业运营、包安全管理、包社会维稳的“四包”工作责任制,确保全镇经济保发展、保增长、保安...

肥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肥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