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破贫困思维的藩篱
■千名干部下基层·一线见闻
冲破贫困思维的藩篱
——— 炉厂子包村工作组纪事
本报记者 时玉田 通讯员 陈茂田
第一书记干得咋样了?一年来,为村里解决了哪些难题?取得了什么成效?10月26日,市政协副主席、市规划局局长赵涛带领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对各自包村工作组进行了调研。
从大王庄镇驻地往北,走六公里山路,就是市规划局、市新华书店、莱芜泰禾食品有限公司的包村点———炉厂子村。村委办公室就“挂在”山坡上。沿着40多度的陡坡,使劲抬腿,再步行二三百米就到了。如果不是大门口挂着“炉厂子村委”的牌子,还认为是一户人家。五间北屋算是村“两委”办公室了,鲜艳的党旗悬挂在东墙上,两台老式电脑和一台电视机放在并不规整的办公桌上,靠西的墙边是一排书架。屋子的中央放着农家用的饭桌,几个小凳子用铁丝缠着,如果不是用脚使劲支撑着,也许会发生“侧翻”。为了节省空间,还在小北屋里安了两张小床,是包村组的宿舍。东边是一间简易的伙房,一台电磁炉、一桶豆油、一块案板、一把菜刀算是伙房的全部家当,墙角半袋子土豆可能是常备菜。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包村工作组的同志工作快一年了。
炉厂子因黄巢在此冶炼兵器而得名,据说,曾经在河里挖出过唐代铁器。虽然经过1100多年历史,该村也只有180余户人家,守着370来亩山地过日子。52岁的支部书记朱应贵介绍,由于没有集体项目,村里的收入基本为零。土里刨食不挣钱,青壮年劳力全都外出打工了,剩下的村民大多是老弱病残,村里想办点事情都难。作为全镇最贫困的村,年过半百的朱应贵满脸愁云。穷根在哪里?“没钱,没人(才),没技术,没项目……”老朱一连说了好几个“没”字。
面对困难,包村工作组的同志如何突围的?市规划局的赵坤华作为第一书记,感受颇多。他说,单从困难的角度来说,一缺资金、二缺技术、三缺项目,确实困难。但是转变一下观念,我们发现,这个村4000多亩山林等生态资源没有开发利用,这是炉厂子村最大的财富。当前我们首先解决村民眼前的困难,今年以来,多方筹措资金,架桥、修路300多米,目前道路的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另外,我们与水利和林业部门联系,在河道治理和荒山绿化方面他们给予了资金扶持。其次才是解决村民的长远困难,我们正与莱芜烟草部门联系,通过种植黄烟,拓宽村民收入渠道。同时立足规划职能,制定炉厂子村的旅游发展规划和村庄规划,通过招商引资开发旅游资源,解决长久发展难题。
赵涛一边听一边记录,并招集镇、村有关干部,专门开了一个“诸葛亮脱贫会”。大家纷纷发言,商议发展思路。赵涛说,帮钱帮物不如帮思路,帮一时不能帮一世,当前关键是突破“贫困思维”的定势,制定一个科学的长久发展规划。突破思维定势,就要摆脱传统的发展理念,把“穷山恶水”当资源,利用生态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助外力,提升治村层次和经济发展理念。有人还提出了口镇野槐峪的发展模式,通过企业开发,发展生态旅游,加工有机食品,对村“两委”进行公司制改革,让村委变股东,使村民变工人,实现穷山恶水“脱胎换骨”的转换。镇党委书记曹洪波表态,下一步,我们镇将借助土地综合开发,对炉厂子进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改造,同时,通过小城镇建设,实现村民搬迁改造,彻底改变炉厂子村民生产生活状况。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 朱应娟)临近春节,来大王庄镇2688网店要求代购的人越来越多,店主沈霞介绍说:“自去年开业至今,已经注册568个会员。如今咱老百姓对网络购物越来越认可,不光日用品,年货采购也开始走网购了...
肥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