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为民谋福才能让民信服,为民谋福才能让民信服

陵城区报 2012-03-01 19:29 大字

□通讯员张龙

走进徽王庄镇杨顶村,笔者看到的是一排排规划整齐的房屋,宽阔干净的柏油大街和人们互敬互爱的美好景象,一改过去脏、乱、差现象,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提到村里这些年的变化,村民无不夸赞自己的当家人——村党支部书记杨才良。

杨顶村有800多口人,耕地1455亩,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占突出地位,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落后。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大街,宅基地混乱,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盛行,拒不履行义务的现象层出不穷。面对村里当时的状况,1987年从部队转业回来的杨才良勇挑重担,挺身而出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当时村里有的人对杨才良担任支部书记持有疑虑,这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年轻人能不能当好这个穷村的“当家人”?此时,杨才良心里也没有底,但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让杨顶村的百姓尽快富起来。

蛇无头不行。上任之初,杨才良首先解决的就是村两委班子涣散的问题,在原乡党委的支持下,他吸收责任心强、有能力的干部,充实到村两委中来,先后召开村党员会、村民代表会,广泛征集群众意见,制定了《杨顶村村规民约》。制度有了,执行是关键。杨才良首先要求两委成员严于律己,不能搞特殊,自查自纠活动先从两委开始。村主任吴希祥的宅基地有三处,按规定他只享有两处,他虽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始终摆不正位置,不想退出超占的宅基地,杨才良得知这一情况后,三番五次找到吴希祥做工作,吴希祥终于放下了包袱,退出了宅基地。

己身正,能正人。经过杨才良一班人的不懈努力,杨顶村变了。骂大街、打架的没了,做好人好事的多了;上访的没了,帮集体出点子的多了;不履行义务的没了,主动帮忙的多了,杨顶村的社会风气有了彻底的改观。该村16岁的杨瑞琴家庭贫困,父亲残疾,母亲长年卧病在床,不幸的是这个可怜的女孩又患上了尿毒症,生命垂危,家里为她治病已耗尽了所有积蓄。杨才良得知这一消息后,率先拿出自己的积蓄1000元,送到杨瑞琴家,还号召全村为她捐款,三天时间就凑了4000多元,使杨瑞琴没有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治乱不是目标,引领全村百姓走上富裕之路才是杨才良的心中大事。依靠杨顶村距离德宁公路较近、交通方便的优势,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杨才良做出发展小杂果、大棚菜的决定,村里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当年就发展小杂果300亩,大棚菜20亩,为解决果农管理技术落后、销售难的问题,村里成立了技术服务队,由5名党员生产大户牵头组成了杨顶果品经济合作社,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逐渐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果品生产格局。经过几年的摸索,杨顶村果树种植、大棚生产有了长足发展,目前,果树已发展到550亩,其中名优品种金太阳杏200亩,大棚80多亩,真正成了村里的支柱产业。

近几年来,国家一系列富民惠民政策接踵而来,群众切身体会到富民政策带来的实惠,杨才良的心更明了、眼更亮了、思路更开阔了。他带领群众积极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杨顶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文化生活得到了长足发展。 2003年,村党支部借“村村通”柏油路的大好时机,自行筹资20多万元铺设了8米宽的进村路,同时在路的两旁进行了路域开发,建成了集贸市场,全村通上了自来水,排水沟、绿化、路灯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建立了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在丰富群众物质生活的同时,杨才良还建立了村图书室,充分利用图书室鼓励和支持村民借阅书报,自觉学习、钻研农业科技文化知识,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和致富途径,提高致富本领。

有人问杨才良,怎样才能干好基层工作?他说:“只要让老百姓生活的舒心,百姓就会真正地拥护你。”短短的一句话,道出了一个真谛:为民谋福才能让民信服。杨才良先后被授予县优秀共产党员、人民好公仆、优秀社区党支部书记等荣誉称号,并当选为县十五、十六、十七届人大代表。

新闻推荐

90岁老人的感动,90岁老人的感动

□通讯员田淑英报道本报讯“谢谢共产党,谢谢政府的关心!谢谢你们给我送来三百元钱。 ”近日,徽王庄镇王安片区前齐村92岁老人何文俊拿着县委党校包村干部送来的慰问金激动万分。自今年3月份我县开展...

肥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肥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