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统领“两区”共建 泰安:实现水利移民安居乐业
◆泰安境内的东平湖是1958年修建的大型黄河蓄滞洪水库,24.5万移民为确保黄河安澜作出了巨大牺牲和历史性贡献。长期以来,库区移民特别是4.6万无地移民居住条件差、产业基础薄、民生保障低、稳定风险高,生产生活得不到有效保障。
为从根本上改善库区移民生产生活条件,泰安市委、市政府抢抓国家实施移民避险解困试点的历史机遇,以党建工作为统领,居住社区、产业园区“两区共建”,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全力推进,实现移民群众安居乐业。
□本报记者曹儒峰
本报通讯员焦健
党建统领高位推动
移民避险解困工程是国家针对库区移民的一项重大民生政策,投资规模、扶持力度创历史新高。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东平县纳入全国第一批移民避险解困工作试点县。
水利部领导多次到东平调研指导、科学规划。省级领导和水利移民部门频频深入库区,指导工作、排忧解难;省派10名“第一书记”工作队进驻东平,精准对接,全力帮扶。
泰安市将移民避险解困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工程,成立移民避险解困成方连片抓党建促脱贫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市长同时任组长,28个市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委组织部,按照“明确责任、分线推进、全程包保、综合协调”的要求落实包保责任制,整合各方力量,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步调一致、通力协作的领导体制和推进机制。
泰安市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选派优秀干部组成避险解困工作队进驻移民村,54个无地移民村全部选优配强了第一书记。
工程实施以来,市县乡村460多名党员干部战斗在避险解困一线,整合部门资金8.2亿元,新增土地指标1672亩,拆除旧房6589户,迁坟4685个,填埋鱼池坑塘10万余方,化解各类信访矛盾近百个,有效保障了避险解困各项工作顺利高效推进。
工程优质群众优评
确保每个移民住有所居,是避险解困的首要任务。东平湖库区移民避险解困工程共搬迁51515人,其中移民帮扶对象41525人,规划建设14个社区,建筑面积235万平方米,总投资41亿元,争取省以上资金10.38亿元,市级配套2.08亿元,建设体量为全国之最。
面对艰巨任务,泰安市多措并举,高质高效推进工程实施。在规划设计方面,社区整体布局着眼城乡长远发展,户型设计统筹考虑移民家庭状况、年龄层次、生活习惯、生产要求,社区配套突出前瞻性,同步解决养老、医疗、教育等问题。在工程建设方面,严格基建程序,配强技术力量,优化施工组织,全力全速加快工程建设。
建立工程质量“黑匣子”监管模式,强化专业质量监督的同时,吸收移民群众全程参与工程质量监督。社区抗震设防烈度由7度提升到8度,防御地质灾害能力极大提高。
在搬迁安置方面,充分尊重移民意愿,实行阳光操作,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印发明白纸、举办文艺演出、组织群众参观样板房等方式,赢得群众拥护支持,形成共建共创美好家园的热潮。滨湖社区910户群众分房仅用了半天时间。目前,已有18089名群众住进新社区。
狠抓产业推动就业
发展产业是“稳得住能致富”的关键。
移民多数都是贫困群体,是扶贫攻坚的重点。泰安市围绕实现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采取“利益共享、收益分红、滚动发展”的产业项目运作模式,从传统产业提升、优势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培植、技能培训引领、融资难题破解五个方面狠抓产业富民。
其中,依托人力资源优势,筛选服装加工等14个劳动密集型项目向移民社区聚集。依托旅游资源优势,策划30个乡村旅游项目,南堂子村获得“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称号。
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举办乡村旅游、林果种植、农副产品加工、电子商务等培训班80余期,培训移民6200多人次,有效拓宽了移民就业渠道。
充分发挥金融帮扶在产业发展中的助推作用,与农发行合作争取3亿元贷款资金,与国开行合作争取落实棚户区改造贷款资金13亿元。实施移民小额贷款贴息1800万元,年度撬动资金1.2亿元。
目前,避险解困社区周边建设配套农业示范园区30个,发展特色产业项目28个,16000名移民就近就业,避险解困涉及的无地移民收入由2014年的2867元提高到2017年的9595元,彻底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实现了库区移民村产业兴旺。
新闻推荐
本报1月23日讯(最泰安全媒体记者陈思通讯员梁伟)15日,是东平县卫生健康局正式揭牌的日子,也是今年第一个健康扶贫直通车集中...
东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东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