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赛花灯
□萧县张学奎
正月十五闹花灯,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童年时代的花灯比赛。
我的家乡皖北萧县,春节后的正月十五晚上,有蒸灯的习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比较艰苦,灯多为五谷杂粮制作。主妇们用面团捏制成底座为圆柱、上面如棉花状的灯,放在锅里蒸熟,然后,往有乒乓球大小的灯窝里倒上棉油等植物油。在细小竹棒的一端缠绕些棉絮,插入灯油里,将灯芯点燃,元宵节的棉花灯就做成了。按照习俗,正房、厢房、厨房都要放上一盏,祈求新的一年亮亮堂堂、红红火火。而孩子们则端着灯出去玩耍。
大街小巷充满欢声笑语。男孩女娃手中的灯,闪着红色的光芒,孩子们的面孔被映得红彤彤的,如花儿一样美。
“快来看呀,二孩的灯多像莲花。”有人喊道,大家围过来。二孩的灯确实美,面灯的边沿像莲花瓣。“看俺娘蒸的面灯。”毛丫举起手中的灯,大伙望去,毛丫的灯竟有弯曲的把,好端。小石头属大龙的,家里给他蒸了龙形的灯。“余粮的灯好香!”有人赞道。大伙儿凑到余粮面前,仔细看去,原来生产队过年杀猪,他捡到猪蹄上的指甲壳,里面放了生猪油,点燃后散发出诱人的香味。最时髦的要数柱子的灯了。他爸爸用藤条、红纸给他制作了一个圆圆的灯笼,里面放上点燃的蜡烛,红光一片,比棉花灯亮多了。
赛灯的地点是约定俗成的,邻村的在村东头,我村在村西头。晚上7点左右,两村的小伙伴们不约而同地向赛灯地点聚集。先到的三五个赛手举起手中的灯,向对方呼喊着:“啊啊……哈啊……”对方马上以同样的声调回应着。为显示阵容,大家都自觉地排成一字长蛇阵,晃动着手中的灯。
赛灯首先是赛数量,“一盏、两盏、三盏……”小伙伴柱子指点着对方,嚷着:“他们才15个棉花灯,没咱们多!”我和伙伴们纷纷举起手中的灯,齐声喊着:“俺们胜了!”对方不甘示弱,又邀集附近的伙伴加入比赛队伍,也迭声地呼喊:“你们败了,你们败了!”
赛灯还要赛出气势和花样来。对方燃放起了爆竹,噼里啪啦,一挂接着一挂。间或还发射“气耗子”——将细竹签一端的爆竹点燃,在火药的助推下,爆竹像耗子一样“吱”的一声,蹿腾至空中爆响,听起来是那样遥远、深邃。爆竹声中,赛手将手中的灯同时举起,落下;落下,再举起。灯里的火苗忽明忽暗,同时,齐声呼喊着:“啊,嗬、嗬、嗬……”意思是:看我们的咋样?
“正月里,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天晴晴,月明明,今年又是好收成……”我们村的伙伴们则在领头的带领下,围着赛场转圏圈,唱起了民谣。几十盏流动的花灯宛若串起的珍珠,熠熠生辉。这时,场地中央放起了烟花,金黄、紫红、银白、翠绿等五颜六色的花儿喷涌而出,夜空宛如姹紫嫣红的百花园。旋转的花灯,火树银花,构成了“葵花向阳”“群星朝北斗”等美丽图案……我和小伙伴们早已物我两忘,陶醉在灯的海洋中。
如今,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充饥果腹的杂粮,成了人们餐桌上的美味,就连正月十五晚上的花灯,也彻底地易容换装。孩子们手里挑的是旋转的、舞动的、唱歌的、闪耀着五光十色的各式灯笼。甚至足不出户,面对电视荧屏,拨拉着手机,就能分享各地正月十五闹花灯的乐趣。但是,小时候赛花灯的情景,却留在记忆中,时时浮上脑际……
新闻推荐
本报讯自去年11月份以来,萧县全面推行“田长制”,以增强干部群众保护耕地意识,提高种粮群众积极性,遏制管控耕地“非农化”“...
萧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萧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