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红:用真情“浇灌”“五好”之家
王瑞红(左一)一家
今年51岁的王瑞红,是萧县张庄寨镇王衍庄村雷庄自然村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1992年嫁入婆家时,她上有80多岁的奶奶和60岁的婆婆,下有3个未成年的小姑子。由于公公去世早,家境十分窘迫。20多年来,王瑞红以淳朴、善良、勤劳的品质,全身心支撑着这个并不富裕的家,给老人创造了安逸的生活环境,为孩子营造了宽松和谐的生活氛围。她是村民眼中的好邻居、丈夫面前的好妻子、婆婆口中的好儿媳、孩子心中的好妈妈。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温暖着全家每一个人。
王瑞红家庭在2020年底被全国妇联授予第十二届全国“五好家庭”荣誉称号。
王瑞红的丈夫雷永连是萧县刘套镇棉花原种场职工,长年驻场工作,家里大小事情全都落在了王瑞红的肩上。常言道:婆媳关系不好处,就像锅和勺,没有不叮当响的。但在王瑞红看来,虽然家庭不富裕,但只要真心实意相待,婆媳关系也能处好,再大的困难也能挺过来。
1994年,王瑞红嫁入婆家不久,年迈的奶奶突发脑血栓,瘫痪在床,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为此,婆婆整日愁眉苦脸,压力很大,原本艰难的日子又蒙上了一层阴影。王瑞红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既心疼奶奶,又担心婆婆操劳过度。她对婆婆说:“人都有老的时候,照顾奶奶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今您年岁也大了,手脚不方便,别累坏了身体,一切交给我。”就这样,除了每日安排好全家人的起居饮食,王瑞红把照顾奶奶的担子扛在肩上,不嫌脏不怕累,按时给奶奶喂药喂饭、端屎端尿、换衣梳洗,扶老人到室外晒太阳,直至1996年奶奶去世。老人在世时,常常感动地说:“我这个孙媳妇,真比亲闺女还好,遇上她是我这辈子最大的福气。”
俗话说,长嫂如母。王瑞红对婆家妹妹的关爱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无微不至。上世纪九十年代,种地是一件辛苦的事,割麦子都用镰刀,打场、扬场处处都要人工。在这个缺少劳力的家庭,王瑞红从来都是捡最累、最重的活干,有时宁愿自己一个人干通宵也不让3个妹妹沾手,生怕累到妹妹们。刚嫁入婆家时,三妹雷毛令只有12岁。婆婆考虑到家中地多劳力少、儿媳太辛苦,就让三妹辍学在家帮忙干点家务农活。看着同龄的小伙伴每天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去上学,三妹眼里尽是羡慕。王瑞红知道后,反复劝说婆婆,就算自己再苦再累,也要让三妹多学点文化。在她的坚持下,雷毛令如愿返回了校园。
随着年龄的增长,妹妹们爱美的天性逐渐显露。王瑞红看在眼里默默记在心上,自己不舍得买一件新衣服,总是捡拾娘家姐姐的过时衣服穿,却常常用省下来的钱给婆家妹妹们买新衣服、买化妆品。家里难得改善伙食的时候,她总说“3个妹妹年龄小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把好菜好饭先紧着她们吃”。大妹出嫁的时候,家里实在拿不出像样的嫁妆,王瑞红就到娘家借钱给大妹置办嫁妆,体体面面办了喜事。长嫂慈母般的关爱,换来的是妹妹们的尊敬和爱戴。3个妹妹常常感激地说:“我家嫂子是全天下最好的嫂子!”
常言道,妻贤夫祸少,家贫出贤人。为培养孩子成才,王瑞红言传身教,教育子女要先学做人,再学做事。由于丈夫大部分时间在外地工作,孩子上学的接送、生活照料等全由她一人承担,但她从没怨言。她从不让孩子沾染社会恶习,经常教育子女要刻苦学习、礼貌待人,不要和别人攀比富贵和享受,要养成勤劳节俭的良好习惯,做个自强不息、自食其力的人。
长期受家庭的熏陶,王瑞红的儿子、女儿也都继承了她宽以待人、和善相处的优点,在学校品学兼优,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女儿从安徽医科大学毕业后,在省儿童医院工作;儿子从兰州理工大学毕业后,在空军某部就职,多次受到单位表彰。
20多年来,王瑞红孝敬奶奶、婆婆,疼爱妹妹,辛勤教育子女,夫妻互敬互爱,邻里关系和睦。她用自己坚韧顽强的品格面对生活的压力,用自己的点滴关爱诠释着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文/本报记者 图/张祖北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何雪峰通讯员张祖北张学访)萧县多举措确保高龄津贴发放,不断提高高龄老人生活质量。截至2020年底,全县高龄津贴累...
萧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萧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