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书写巾帼担当 记萧县人民法院杨楼法庭副庭长朱宁
已在法院系统工作了25年的朱宁现任萧县人民法院杨楼法庭副庭长(主持工作),这是一个干练又不失温柔的女法官。基层矛盾细碎繁琐,可大可小,处理好了皆大欢喜,处理不好鸡飞狗跳。但不管面对什么样的矛盾纠纷,朱宁都能化百炼钢为绕指柔,把矛盾化解在一线。
“基层矛盾很多情况下当事人就是为了争一口气,有为了几百块钱来打官司的,也有为了一两棵树闹上法庭的。”刚审理完一起离婚案件的朱宁还没来得及喝上一口水,就跟记者聊了起来。“事虽小,但在当事人看来就是大事,处理不好可能会激化矛盾,一定要站在双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两边做工作,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义。”朱宁说。
但就是这些看似简单的小问题、小纠纷,可能就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隐患所在。在基层法庭,身处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第一线,面对的是各式各样的繁琐纠纷,朱宁不断摸索方式方法,她认为让老百姓把心里的委屈倒出来,很多矛盾纠纷不用立案就可以化解掉。今年10月,辖区内一名70多岁的老太太来到法庭,坐在门口的台阶上哭泣,要找朱宁。“老太太脸肿了,腿疼也走不动了,听到有人说台阶上坐着个老太太要找我,就赶紧从办公室出来把她扶到屋内,详细了解情况。”朱宁回忆说。原来,老太太与老伴因家庭琐事起了矛盾要离婚,来法庭找朱宁做主。听了其女儿的叙述后,朱宁知道她并不是真的想离婚,只是多年来积压的委屈情绪需要有个发泄渠道。朱宁耐心倾听、劝说了两个小时,老太太的情绪才慢慢平复下来。
这是基层法庭常见的场景。有群众来起诉,朱宁拿起电话就跟对方当事人联系,了解情况,释明法律,把大量工作做在审判之前,充分发挥庭前调解、诉前调解作用,很多矛盾也就及时化解在了萌芽状态。对于年老体弱不能来到法庭或者家庭贫困的当事人,朱宁积极帮助他们联系、申请法律援助,并主动上门了解情况、开展调解等,始终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
今年5月,年逾八旬的袁某颤颤巍巍地走进了朱宁的办公室。袁某膝下有四个子女,本人一直由其长子抚养,袁某丈夫长期瘫痪在床,其长子也入不敷出,三个女儿相互推诿不愿意对袁某夫妇承担赡养义务。朱宁倾听了袁某的诉说后,马上帮助袁某夫妇申请了法律援助。期间,她还冒着大雨到每一个被告家中进行耐心劝解,三名被告被朱宁的真诚感动,长期不相往来的一家人终于在杨楼法庭见了面。朱宁邀请人民陪审员共同参与调解纠纷,先是以背靠背双向调解,又以面对面畅所欲言的方式进行调解,袁某夫妇的几个子女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经过一上午的调解协商,三个女儿愿意每个月承担对袁某夫妇的赡养费,案件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对于家庭矛盾、邻里纠纷,朱宁总是乐于充当“和事佬”,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力争使矛盾得到真正化解。
多年来,朱宁始终以“权为民所用、心为民所系”为准则,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身心地投入到审判工作中去。作为基层法庭一名普通而平凡的女法官,她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法官的使命与职责,以其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扎根基层,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解决难题,展示了新时期人民法官的良好形象和司法为民的初心担当。
杨楼法庭只有朱宁一名员额法官,所有案件的调解、开庭都只能由她一人负责,还要负责法庭日常管理工作,苦和累自然不用说。但每看到一起矛盾纠纷被化解,朱宁心里就有一种满满的职业荣誉感。截至12月9日,朱宁已办理各类案件362件,已办结345件,结案率为95.3%。
调任杨楼法庭一年来,朱宁所办案件得到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可,这更加坚定了她扎根基层、为民服务的决心。“我会继续扎根基层,带好队伍,办好案件,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维护一方稳定作出自己的贡献。”朱宁说。
本报记者 付雪芹
新闻推荐
11月23日,萧县公安局闫集派出所快速行动,主动出击,经过一番缜密摸排布控,最终成功将涉嫌电信诈骗的犯罪嫌疑人李某抓获归案。...
萧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萧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