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集镇:开对方子迈开步子村民走上致富路子

拂晓报 2020-06-09 10:26 大字

西瓜大棚里绿油油的一片,迫不及待的让人品尝夏日的甘甜;翠绿的大棚芹菜阳光下鲜艳欲滴,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叽叽喳喳的鹌鹑产出的“金蛋蛋”,让人笑开了颜;青涩的小桃子挂在桃树枝头正吸收养分,茁壮成长……夏日的萧县闫集,草木葱茏,生机无限。

闫集镇位于萧县西北部,是萧县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基地。该镇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流转土地面积1.5万亩,百亩以上新型经营主体、种植大户50多户。近年来,该镇大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挥村集体和致富带头人的作用,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同时打造“一村一品”,发展特色种植业,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 

找对集体经济发展“领头羊”,坚持选择本土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的人才加入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今年42岁的侯振挡是该镇侯楼村人,从事大棚种植11年,除大棚西瓜,他还种植大棚药材40亩,大棚葡萄7亩,是当地有名的致富带头人。近年来共有136名贫困群众在侯振挡的大棚务工实现了脱贫的目标。

赵堂村的侯振兴2007年从皖西学院毕业之后在六安当过教师,在新疆、重庆当过民企部门经理,在江苏丰县租地种过菜。2011年,侯振兴带着种植经验和对故乡的思念回到家乡开始创业。

回到家乡创业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创业初期,由于资金不足,基础设施不到位,加上天气恶劣,侯振兴损失了近20万,那几乎是他当时全部的资产。“我当时一度想放弃,但是一想到跟着我干活的乡亲们,他们很多人都是贫困户,失去这份工作就会失去大部分收入,我说什么也要坚持下去。”侯振兴咬牙继续干,四处奔走筹集资金。

每天天不亮,侯振兴就和妻子两人把一捆捆芹菜拉到很远的菜市场,晚上天黑才能回家。功夫不负有心人,侯振兴的芹菜产业渐渐有了起色,生意也越做越大,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如今,种植的芹菜大棚已有100余个,年产量能达到150万斤,年收入达到200多万元,并带动村里贫困户16人增收致富。

边庄村村民王克科有个不幸的家庭,妻子精神残疾,儿子智力残疾,而他本人腿部受过伤干不了重活,家中经济负担重,于2015年建档立卡,成为贫困户。村“两委”得知他家的情况,积极帮他找脱贫的路子。了解到市场上对鹌鹑蛋的需求高,鹌鹑养殖周期短,劳动力要求不高,效益快,王克科决定养殖鹌鹑。 

2016年,王克科在村干部的帮助下,申请5万元小额信贷作为启动资金,购买3000只鹌鹑,开始了养殖之路。他认真参加镇里举办的培训班,遇到不懂的问题积极请教技术员和村里的养殖大户,满门心思扑在鹌鹑上,翻看书籍,观看视频,日夜琢磨鹌鹑的生活习性。此外,他积极对接商贩,打通销路。在他不断努力下,当年就收入了1.5万元。看着一颗颗金贵的鹌鹑蛋,王克科的心里乐开了花,而他家也于2017年顺利脱贫。

柳园村大力打造“一村一品”发展新格局,因地制宜发展桃树种植,桃子也成为了当地人实现发家致富的“金果果”。

起初,许多村民对桃树种植方法并不了解,该村就定期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对种植户进行桃树种植技术培训。培训内容涉及桃树修剪技术,简化枝条分级,提高桃子品质,并对桃树栽培管理及病虫防治等方面,确保进一步提升农民桃树栽培技术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桃树的可观效益使得很多村民纷纷加入种植行列,如今,柳园村已有100余户村民种植桃树,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已达到近300余亩。村民们也实实在在尝到了种植桃树的甜头,郑玉宽就是其中一员。“我和老伴俩从2010年开始种植桃树,家里的桃园近7亩,一亩产量大概有3000斤,每年能有近10万元的收入呢!”

没有发展的决心,就走不出致富的道路。闫集镇大力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找准发展思路,盘活村集体资产,不断拓宽发展领域,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子,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道路越走越远。   侯显华 王敏 李荣惠

新闻推荐

宿州市供销社连接产供销助力贫困群众奔小康

本报讯今年以来,市供销社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互利共赢”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探索形成供销社为农服务新机制...

萧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萧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