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刀为笔,以石为纸 刻尽人间万物皆有灵

皖北晨刊 2020-05-29 16:15 大字

刻刀磨刀给石板上油漆用线描打底稿阳刻技法整理作品浅浮雕《孟子性善图》石刻《朱雀》萧县凤山隧道出入口的大型石刻浮雕墙

万物皆有灵,大到宇宙天地,小到一块石头,只是看人与事物有无缘分而已。正是因为与石头结下了缘分,使得杨俊伟这样一位萧县普通农民,经他手中打磨的石头也被赋予了灵动的生命。

认识杨俊伟的人都说他是个有天分的人,因为他的艺术创作之路看似太顺利了。出生于书画之乡的杨俊伟虽然家庭贫寒,但从小就展现出书画艺术方面的天分。初中时,全校的黑板报皆出自杨俊伟之手,还曾获得过县里的青少年书法比赛一等奖。

杨俊伟对各位名家字体均有涉猎,临摹起来惟妙惟肖,日后凭借深厚的书法功底做起了石刻匠人,竟也是出类拔萃、风生水起,成为享誉国内外的石刻大家。

但要说杨俊伟的艺术之路一帆风顺也不尽然,他曾在街头巷尾以水为墨,以地作纸,肆意挥洒着自己的不平与不甘。当从虚幻迷茫的精神世界走出来后,这段经历却也令他对书法艺术的领悟更上一层楼。

要说杨俊伟如何开始从事石刻艺术,还得从上世纪90年代民间雕塑大师梁兴汉先生为扩大萧县圣泉寺的知名度,发起了圣泉碑廊活动说起。活动在全国征集各类碑文,很快收到诸多知名书法家的投稿,此时就需要技术娴熟的石刻匠人参与工作。受萧县汉画像石的影响,也因生活所需,杨俊伟学习过石碑雕刻,梁兴汉先生见他天资聪颖,便收其为徒,将一身技艺传授与他。由此,一张案台,一块汉白玉,十几副大大小小的刻刀,一直伴随着杨俊伟走到了今天。

杨俊伟的石刻作品既有丰富的汉画像石的艺术元素,也饱含着他自身对书法绘画的深刻理解。他的作品能够娴熟地运用各类石刻技法,既能体现出原作的风貌,又有着古今结合的韵味,每件作品都令人惊叹不已、爱不释手。

对于自己的作品,杨俊伟要求十分严格。从选择原材料石胚开始,每一个步骤他都要精心琢磨。石材一定要用洁白优质的汉白玉,这样雕刻出来的作品才会清透有层次感。选定石材之后,需要一遍遍地打磨、刷漆,之后便是选定要雕刻的主题。

记者见到杨俊伟时,他正在雕刻《孟子性善图》。杨俊伟先将同石板相同大小的原图打印件平铺在石板上,按照原图的样子用铅笔细细勾勒出绘画作品中的每一个线条。完成这个步骤后将纸拿开,洁白的汉白玉上就会留下浅浅的印记。此时,案台上那些大大小小的刻刀便派上用场了,根据线条图案的深浅粗细不同,杨俊伟会使用不同的刻刀和技法在坚硬的石板上完美地将画图呈现出来。

除了力求完美展现原作之外,杨俊伟还会推陈创新,在复刻的基础上利用各种石刻技法令作品更为生动。在他的一副得意之作《八骏图》中,如何令骏马的肌肉感、骨干更为突出成了难题。在一次游玩中,中式古代建筑上的浮雕让杨俊伟深受启发,回家之后便利用阴刻、阳刻相结合,并配以圆雕技法,八只层次分明、肌肉线条生动的骏马跃然“石”上。

自初出茅庐拜梁兴汉先生为师至今20余载,杨俊伟从毛头小伙子已经成长为一个成熟、睿智却依然不失质朴的中年男人。天生的灵气再加上自身的勤奋,在杨俊伟自己还没意识到的时候,他已经成为石刻界的名人,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石刻风格。他的作品发扬了以线作为造型手段的绘画技法,技法多为剔地浅浮雕、弧而浮雕、透雕等,线条流畅、纤细、奔放、朴拙、生动。

如今杨俊伟的石刻作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也经常参加国内外石刻大赛并屡获殊荣,多次在海内外巡回展出。2000年3月,他的石刻作品在台北举办的石刻大展中获一等奖,并被展方收藏;2015年,石刻作品《茶圣》在安徽非遗雕刻技艺大展中荣获金奖。

文/记者徐蕾图/记者董虎

新闻推荐

刘套镇党建引领脱贫攻坚

本报讯今年以来,萧县刘套镇切实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进一步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先锋模范作用,推深做实...

萧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萧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