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乡丹枫红胜火 记萧县书画艺术界的“保尔”王震之□纵兰凌

拂晓报 2020-04-17 11:14 大字

王震之老师是萧县文学书画界书画署名“潇枫”的老前辈,他为萧县的文化事业做出过很大贡献,并一直见证着萧县书画的发展。在二十多年无情的病痛中,为了自己喜爱的文学书画艺术,在两眼几近失明的日子里,他默默地坚持,这种毅力不能不让人在敬佩之余,又多了几分心痛。

王震之先生曾经历经几起几落的动荡岁月,虽身心疲惫,伤痕累累,却忍辱负重、锲而不舍,在低谷中昂扬向上,在绝境中不屈抗争,默默前行。他在文章中写道:如果我的眼睛还有一尺的视野,又给我时间,为那不改的初衷,我只要一张平静的书桌,一碗清水,一支笔;如果有一天,我的眼睛完全坠入漫漫的迷蒙世界,那就把画笔等收回,给我一根横笛,一把竖琴,我将从文学、书画转向音乐,转向戏曲,从视觉的三维天地,转以听觉为媒体的五线音空,在袅袅烟缕中,用心和痴爱,应时奏响婉约清丽又豪放激越的人生赞歌。问君何以不让人生在太息中空过?答曰:“敢问收获,更问耕耘!”

看似普通的语言,却迸发出他生命的活力和热烈的情怀,让人为之感动。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海涛先生是王老师的同窗挚友,从他为王老师而作的《沙打旺之歌》中,我似乎看到先生从风华正茂,遁入迷惘,虽伤痕累累却能笑对人生的气魄,终铸成了根深叶茂、枯根不死的沙打旺。也正如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陈冲所写:从1958年他不到20岁组织“鲁迅文学研究小组”被错误处理,到2015年,他文学获奖、书画获奖,评为全县优秀共产党员,获安徽省老作家文学贡献奖,受聘为“中国书画名家艺术研究院”艺术顾问,五十七年来,他几经上下,风雨飘摇,无需任何强化升华,其生活本身便是一部风雨相逼、高潮迭起的壮美人生大戏……

王震之先生不单单在文学书画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凡是他所涉足的领域,都有所建树。他少年英发,13岁主演歌剧《白毛女》,19岁出版诗集《十二月花》;初步文坛,又精写大戏《淮河风云》,创作小戏《拆篱笆》、《下班前后》,后又写长篇小说《断碑》并获安徽省“金穗”大奖。被授予宿州市功勋作家荣誉称号,为萧县文学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的“诗书画印”四艺齐辉,诗文质朴浑厚,书法独树一帜,国画磅礴大气,篆刻苍古高华,可谓各有建树,不同凡响。王老师的艺术和人格魅力影响着一代后学,追随者众多,从他的艺术宝库中各取所需,均有所成。王老师在晚年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萧县书画的发展上,尤让人感佩、折服:

1992年,他被县委、县政府抽调筹备“萧县首届书画艺术节”,为艺术节撰写电视专题片《谁持彩练当空舞——首届艺术节巡视》解说,并亲为筹组开拍,为国画之乡描绘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1996年,他为萧县美协撰写电视专题片《看我挥毫成风流》解说,此片开播后,在周边地区引起了轰动,在全国备受瞩目。

1998年,自己出资为萧县创办《书画艺术报》,中国美协副主席刘开渠先生为书画报题标;省美协主席鲍加先生贺词:“沃土新芭,根深叶茂”。报刊的创立,为画乡宣传开拓出一方翰墨天地。历时七年,耗费了他个人大量的人力、财力,但他却乐此不疲地坚持着,从不显山显水。

回看王老师的艺术足迹,可谓重锤响鼓,可歌可泣。起初,有书画界的朋友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对王老师不太了解,知道他的事迹后,都相约拜访。他执着的奋斗精神在艺术圈里很快流传,大家在惊叹之余,纷纷为他点赞。

时间过去了,人、事尚在,他风风火火为画乡洒下汗水的情景经常被人提起。国画大师李苦禅有言:人有人格,方有书格、画格。他谦逊低调的处事方格,彰显了他在萧县艺术领域中的成就和影响。王老师戏称自己为杂家,可实际他才是真正的艺术家,且看他的书法遒劲潇洒,笔墨兼顾,自成一体。其国画笔墨淋漓,气韵生动,平中寓奇,独辟蹊径,给人以更高的艺术享受。

王老师82岁高龄,放弃安逸的退休生活,用几乎没有视力的眼睛,在艺术的海洋里,与生命赛跑,为画乡引路,在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不愧为萧国书画艺术界的“保尔”。他的精神将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的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画乡艺术之路上不倒的精神坐标。王老师的艺术追求,将给萧县书画艺术界带来启迪,成为我们今后借鉴、发展的方向。最后让我为王老师写上几句:

五味杂陈度春秋,冷暖变幻尽风流。大雪压顶挺且直,笔墨琴笛笑白头。

新闻推荐

“智慧医疗+大数据”守护群众健康安全

本报讯近期,萧县积极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将智慧医疗元素融入疫情防控,引导患者正确就医、减少交叉感染,坚决守住疫...

萧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萧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