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萧县历史变迁的人文化石 读《萧县城市变迁》□陈曙光
李茂祥先生送我一本他主编的《萧县城市变迁》一书,说实话,此书的编纂、印制质量,超出了我的想象,而粗读全书,我更为它的存史性感动。
精装本《萧县城市变迁》一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设计者谦逊地把王克、邓伟志等萧籍军政界、学界领导专家的评论文字放在编委会名单之前列排,是一种治学态度,也是一种姿态,令人敬佩;封面装帧雅道,上方是若隐若现的沧桑“萧国”二字,中间为大宋字体书名,书的下半部分,是青翠凤山与汉风画韵的隧道图案。整个封面贴近书的主题,又符合萧县地域文化精神,简洁不简单,高端不俗,让人捧在手里,阅读的欲望油然而生。
我感兴趣的,是《萧县城市变迁》一书以时间轴为主线的目录选定,这肯定花费了编著老师们的不少时间。目录共分萧国的兴亡、北宋萧城第一次变迁、北宋萧城第二次变迁、明代后期萧城第三次变迁、新中国萧城新的篇章、新时期萧城回归再建、新时代萧城大美辉煌、仰望萧国星空、附录和后记共十个章节,顺序井然、条理清晰,可见编者的眼光和高度。往往一本书的成败也就在书籍编纂前的体例制定,体例制定正确,也就是建房有了好的图纸,后续工作便水到渠成——《萧县城市变迁》一书的成功,正是因为做足了扎实的编前功课,制定了规范、有序、科学的目录体系,才保证了这本书的学术性、存史性。
通览全书,《萧县城市变迁》的存史性,除了它的大量数据考究、引用、甄别,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存史、鉴史、载录为主,编者基本不做述评,或者极少展开评论。因为萧县有2700多年建城史,此书从春秋时期的萧邑写起,一直写到新时期。它基本是在把历代典籍文丛中的事关萧县城市兴建、发展、成熟的事件记录在册,许多政治、经济、战争、文化、水文、宗教、民俗、人文事件或者事变,历史上绝大部分都已有定论,过往的已有定论不评,当代的限于史长短暂,本着“活不立传”的编志原则,编者也不评述或绝少评述,这种编著技巧,既是对先贤著书立说者的尊重,也是预留评论空间给读者和后人,这样处理,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科学而严谨。
岁月让城市面目全非,但文字可以让城市永生。今天,我们眺望史前篝火,近观汉唐雄风、明清传奇,无不是一个个文字从史书里给我们讲解。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也从《萧县城市变迁》的实际编著内容上说,这本书,已经不仅仅是一城的变迁,而是萧县的历史变迁,只是偏重于城市建设而已。
也许是年龄所限,作为读者,我选择书中的内容阅读,特别看重第五章。这个章节共有三个节点:萧城缓慢发展、萧城曲折发展、萧城快速发展。时间跨度为1949年-2004年。众所周知,这个时间段,中国经历了太多大的历史节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废待兴;风云激荡后,拨乱反正,重回正轨;改革开放,经济腾飞,国泰民安。要在这个时代大背景下,描述一个县城的变迁,如何安排文字,的确让人大费周折。但是,《萧县城市变迁》的编著者,还是举重若轻地攻克下了这个难关——存史,客观记述。
史料性的书籍,一律让原汁原味的史实说话,最有分量,也最有说服力。
虽然居住萧城30多年,但对于这座皖北小城街道、河流,还是说不出个道道来,读完第五章节,突然对萧城有了个清晰、亲切的观感:同庆街、大同街、民治街、富贵街、府前街、中山街、小南门街、贾巷、一人巷……萧铜路、萧徐路、萧桃路、萧濉路、萧黄路……城隍庙、孔庙、魁星楼、古城墙……龙湖、龙河、城河。如今,这些街道、道路、河流,已经看不到旧日模样,呈现眼前的,是新时代的清澈河流、草坪环绕的湖泊、宽敞的城市大街,还有那一座座龙城地标式的高楼大厦。
假如你喜欢怀旧,你翻阅《萧县城市变迁》,这里就有你需要回望的温暖图片和文字,因为,人类精神生活的满足,除了飞速发展的经济建设、城市改观、生活提升,毕竟,还有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的人类记忆——一座城市的历史背影。
《萧县城市变迁》,就是一枚萧县历史变迁的人文化石。
新闻推荐
一名14岁的女孩,因与同学发生矛盾欲辍学打工,幸好遇到了好心老板,将其送到派出所。12月4日,萧县公安局城东派出所民警成功劝...
萧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萧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