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谣□丁建设

拂晓报 2019-10-23 11:59 大字

“石榴花开结石榴,石榴米俺吃了,石榴皮俺卖了……”这是一首农村孩子耳熟能详的皖北童谣。短短的几句话就道尽了石榴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分量,也道出了石榴的美食功能和商品属性,足见石榴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另一首皖北民歌《摘石榴》,则讲述了一段青年男女炽烈而浪漫的乡村爱情故事,唱出了皖北农村青山绿水、秋色满园的风土与人情。

淮北平原以低山残丘居多,其栽植石榴的历史可追溯到2000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从安石国带回石榴种子,沿新疆、甘肃到内地一线广为种植,逐步扩散至大江南北。石榴最大的特点是耐瘠薄,耐干旱,只要有一点点土壤,石榴苗就能顽强地生长、开花、结果。上世纪80年代初,我曾专门到埇桥区夹沟镇黄山(当时是黄疃)村参观,据当地人介绍,为了栽种石榴树,他们在贫瘠而裸露的石头缝上,用铁撬和炸药“挖”出一个个树穴,然后从一里多远的山下一担一担地挑土上山,再放到树穴里。其难度不亚于当年林县人民修建“人工天河”红旗渠,大寨人把梯田修到虎头山。“石榴好吃树难栽,幸福生活等不来”。由此我更加佩服黄山村的当家人胡大先。他用45年的倾情守望,换来了黄山村的山清水秀,换来了黄山村群众的小康生活。

说到石榴,人们对怀远石榴和塔山的石榴比较熟悉。这两个地方以前都隶属于宿州,“哥在南园摘石榴,哪一个讨债鬼隔墙砸砖头……”就是一首皖北民歌。塔山号称“中国六大软籽石榴基地”,还建成了“中国石榴博物馆”。淮北市每年都要举办一届“石榴文化节”,现已成为淮北旅游宣传的一张名片。与塔山只有一山之隔的埇桥区夹沟镇也有一个三面环山的石榴村——黄山村,它背依埇北第一雄关——擒龙关,西与十里长山套的钓鱼台遥遥相望,脚下的龟山更是占尽了天时与地利,成了一片神秘的“石榴王国”和“药草世界”。独特的山形地貌,独有的山间小气候使这里更适合石榴的生长,结出的石榴不仅品相好,而且口感更佳,营养更丰富。

龟山,因山形酷似乌龟而得名,它东临津浦铁路和206国道两条交通大动脉,雄踞著名的“宿州八景”之一的“徐园芳树”西侧。山的西面和南麓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石榴园,山顶则长满了宿州地产药草王枣子。关于王栆子的民间传说很多,不是和汉王刘邦扯上了关系,就是和燕王朱棣连到了一起,“是疮不是疮,三碗王枣子汤”,可见其祛病败毒的功效是何等的神奇!

黄山人个个都是风云人物,他们最崇拜的英雄是挖山不止的愚公,最爱看的电影是《红旗渠》,他们谨记毛主席“穷则思变”的谆谆教导,凭着战天斗地的一腔豪情和百折不挠的那份执着,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把昔日的穷山恶水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花果山。为了这座花果山,黄山人封山育林,在光秃秃的龟山上种药种茶栽果树;不远万里,跋山涉水到外地引进石榴苗;又在山下搞棉花连片种植等。经过几代黄山人的不懈努力,黄山村终于实现了华丽转身。如今新的黄山村山清水秀,美不胜收,走出了一条产业富民,旅游兴村,生态强村的发展之路。

从黄山村文化广场往东,有一条直达龟山的水泥路。沿这条路上山很快就会到达一个较大的平台子,这是一个天然的停车场,往上便是一处坐北朝南的单层平房,平房的主人叫胡光明,靠着承包这片山林,把大部分的石榴老品种换成了人人爱吃的软籽石榴,很多年前就成了“百万富翁”。胡光明的石榴采摘园童叟无欺,每到石榴成熟的季节,往往石榴还没上市便被定购一空。

夹沟人有句名言:“看到今天南巴山,想起当年朱振端。”朱振端,这位五十年代的全国林业劳模,早已化作巴山上郁郁葱葱的青松,成了夹沟人心中不朽的巍巍丰碑。而今天的黄山人则由衷地感慨:没有当年的苦干实干加巧干,哪有今天黄山的花果山!

“萧县葡萄砀山梨,黄山石榴上满集。”而今,埇桥的黄山,满山遍野的软籽石榴已经通过万能的互联网,通过“驴友”们的口口相传,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可以预见,一旦宿州最美观光大道建成通车,千娇百媚的黄山村以及远近闻名的黄山石榴将会搭上新时代的高速快车,名扬神州大地。

新闻推荐

聚焦项目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全市“3111”工程成效显著

聚焦项目建设 优化营商环境

萧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萧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