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看病看书,想吃什么都有” 乡村老教师郑司云来合肥17年尽享城市便利
今年年逾八旬的郑司云和老伴张荣侠,自2002年从老家萧县农村来到合肥,就深感国家的繁荣、城市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给他们带来的生活的变化。
特别是郑司云,退休前是有着近40年教龄的乡村教师,备感国家对教育工作者的关心:“2017年教师节,我收到了国家教育部和人社部联合颁发的‘乡村教育从教30年’荣誉证书,激动!”
教龄长达四十年
郑司云的老家在萧县张庄寨镇海青乡郑楼村,父母是农民。
“我在家是老三,上面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下面还有两个弟弟。”86岁的郑司云介绍着自己的童年,“家里只有我上到小学毕业,考上了梅村中学,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只能到萧县师范学校上学。”
1955年,郑司云开始了为时40年的乡村教师工作,“分别在青龙集小学、海青小学、袁圩小学和吴楼小学任数学教师。”1995年退休。
旅游医疗享便捷
在老家郑楼村,郑司云和老伴张荣侠过着退休后的乡村生活,而他们的子女已开始在合肥发展。2002年,老夫妻俩来到合肥,和儿子一家暂住一起。次年,他们的子女就为他们在合肥买了一套三居室。
从此,老两口就开始了从农村到城市的生活转变,慢慢地享受着城市给他们带来的种种便利:
到现在,老两口已到过的城市有北京、南京、杭州、苏州、太原、三亚、日照……上过黄山、庐山、五台山,游过平遥古镇、嵩山少林寺、六安天堂寨……“80岁那年,我到天堂寨,没有坐索道,都是上上下下的山路,我居然也走下来了,身体也没感觉什么不适。”
在郑老的记忆中,只到过两次医院,疾病都因为治疗及时,化险为夷了。
一次是坐椅子坐空,导致腰部扭伤,“居然经过三次针灸,六次康复治疗,痊愈了”。第二次是得了耳石症,虽然诊断过程较为复杂,经历了一些曲折,但最终诊断病症后,“经过特定仪器治疗,很快解决了眩晕的症状。”
想吃什么吃什么
最让郑司云感到方便的是,在饮食方面,“想吃什么就可以买什么”。
因为是北方人,郑司云和老伴的主食还是偏向面食,豆浆里添些小米、枣仁、胡萝卜,再加两个馍馍,就是早餐;不想喝豆浆,煮山芋稀饭也是不错的选择。
到了晌午,鱼和牛排是郑老和老伴的最爱,“但不多吃,配着素菜吃,泡了人参的酒,可以喝个一两盅。”
晚餐最随便,酸奶加点心就打发了。
远在宿州的外孙女还会通过快递,把水果送到家里,加上孙女探望时带来的水果,让两位老人时时感到“水果有点多了”。
勤劳持家想当年
郑司云的老伴张荣侠对城市生活的便利也有切身的体会。
“想当年,老头子当老师,为了一子两女3个孩子的生活,我养过鸡、养过猪,还养过羊、养过驴。”张荣侠说起当年的生活,不知是想到了过去生活的艰难,还是现在生活的幸福,眼里竟充满了泪水,“养了40多只鸡,鸡蛋只给孩子吃,我们舍不得吃,都拿到镇上换钱;一头猪要养两年,出栏时可以卖到73元。”
“我只能放学后,才能回家帮忙。”郑司云接过了话茬,“只有等晚上孩子睡觉了,我才能帮着干些农活。”
精神满足乐开怀
在郑司云家的一楼院子里,种了不少的植物花卉,有山茶、兰草、月季、三角梅。
郑司云一辈子虽是数学老师,但到了晚年,开始对中国古典文学产生了由衷的热爱,专门到合肥市图书馆办理了借阅证,三国水浒镜花缘,宋词聊斋千家诗,都成了他床头桌边的阅读书籍。
“我虽然耳朵有些背,但我眼睛特别好,看书没问题。”郑司云从家里出门,乘坐4路、5路、127路公交车,再转801路或48路,到杏花公园公交站,下车到公园里转转,活动活动筋骨,就可以到市图书馆借阅书籍了,“方便得很。”
让郑司云和老伴感觉方便的,是早上5点半起床,从家里出发,沿着板桥河边的道路向南散步健身到双岗,来回3趟。
国庆阅兵感触深
2017年教师节,郑司云收到了来自国家教育部和人社部颁发的“乡村教育从教30年”荣誉证书,他激动不已:“国家如此重视退休的教育工作者,我很满足了!”
今年观赏完国庆阅兵后,他顾不上是否合辙押韵,创作了《沁园春·国庆有感》:“……,秦汉唐宋办不到,看今朝,数风流人物,百万舜尧。”
也不知道合适不合适,哈哈!哈……”郑司云望着自家小院内盛开的三角梅,笑得合不拢嘴。
□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陶虎 文/摄
新闻推荐
10月12日上午,萧县人民政府·安徽科技学院产学研基地签约授牌仪式在县科技局举行,这标志着萧县与安徽科技学院的合作进入更...
萧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萧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