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包映衬出时代变迁

皖北晨刊 2019-08-29 16:40 大字

开学临近,添置各种文具是中小学生迎接开学的重要准备。皖北晨刊记者发现,这小小书包里装的东西也映衬出了时代的变迁。

市民张丹华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萧县,七八岁时他在地主家放牛,有时也跟着地主的儿子去私塾伴读。地主家儿子上课,张丹华就蹲在门口偷偷听先生讲课,树枝就是他的笔,沙土地就是他的纸,就这样完成了他的启蒙教育。私塾先生看到他是个爱学习的孩子很是喜爱,便资助他在县城上了初中。尽管初中在当时的县城可以算是“高等学府”,但是教学设施十分简陋,上课下课需要校工手动摇铃,学校也没有电灯,老师晚上都是在煤油灯下备课。“那个年代,没有校服,没有书包,没有铅笔盒。我用的文具只有毛笔和铅笔两种,书包就是一块布,把书簿和文具裹一下,再用一根绳绕几圈固定,能有一个小纸盒放文具都会引来全班同学的羡慕。”张老说,那时大家都非常节约,一片纸、一个铅笔头都舍不得扔。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张丹华来到宿州参加工作。上世纪60年代,他的孩子张女士在宿城第一小学(现宿州市第一小学)就读。那时的教学条件有了很大变化,上下课有电铃了,学校设有操场、篮球场。张女士说:“虽然当时我们使用的文具样式比较简单朴素,但是铅笔、橡皮、削笔刀、铅笔盒、练习本等一应俱全,能背个军绿色的单肩书包,就是最时髦、最让人羡慕的了。”

如今,张丹华的重孙也是小学生了,学生们使用的文具和学校设施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教室里配备智能黑板、多媒体教学设备,操场上有漂亮的塑胶跑道、有玻璃质的篮球架,实验室里有一应俱全的实验设施。学生们各式各样的书包中装着的文具也是功能与美观兼具,仅仅是笔,就有铅笔、自动铅笔、钢笔、中性笔、马克笔、记号笔、水彩笔等。对于出生在新世纪的孩子们来说,文具盒也早已不再是老式的塑料或铁皮文具盒,花样迭出的笔袋、多功能文具盒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修正液、改正带、多功能画板、万花尺、带锁日记本……文具的种类越来越多,孩子们可选择的范围也越来越大。

一个个文具的变化,既是学生学习生活状况的缩影,其发展也体现着时代的变迁。新中国成立70周年,小小文具从短缺到丰富、从简陋到精致,从另一个侧面显示出人们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生活品质越来越高的幸福图景。记者徐蕾

新闻推荐

全县着力保障妇女儿童权益

本报讯今年以来,萧县进一步加大对妇女儿童的法律援助工作力度,确保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加强宣传,提高妇女儿童知晓率。组织...

萧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萧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