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雪峰:见证新中国翻天覆地变化

皖北晨刊 2019-05-24 16:54 大字

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5月16日,萧县县委党校教师侯雪峰出差到西安,见到了阔别近40年的老同学、长安大学教授陈宏新。峥嵘岁月,恍如隔世。两人携手游览美景,促膝交谈往事。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他们,从幼年到中年,每个年龄段都留下深深的烙印,与新中国一起成长。“我亲身经历了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回望曾经走过的每一步,都为祖国的巨大发展而倍感骄傲和自豪。”穿越时光隧道,侯雪峰陷入深深的回忆。

侯雪峰出生于1962年。1978年,他初中毕业考入萧县梅村中学,1980年被安徽劳动大学政治系录取,1984年从安徽师范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萧县师范任教,1997至1999年下派到萧县永堌镇任副镇长,后调入萧县县委党校从事法律教育工作至今。

吃饱穿暖是那时人们的不懈追求。1978年,侯雪峰正上高中。由于兄弟姐妹多,他穿的多是哥哥姐姐穿过又缝改的旧衣服,于是很想有件新衣服。当时供销社出售化纤布包装袋的日本进口尿素,有的人家就将包装袋染色后做成裤子,俗称“化肥裤”。但是直到高中毕业,侯雪峰也没有穿上梦寐以求的“化肥裤”。那时市场实行计划经济,各种布都是计划供应,用布票购买。侯雪峰说,远门一位老表去相亲就是借的衣服,等相亲回来再还给人家。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近年来,轻纺织业发展突飞猛进,居民的衣服从手工裁制过渡到成品,各式各样,应有尽有,现在又刮起复古风,穿棉布衣服成为健康、时尚的象征。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侯雪峰记得,除春节几天外,人们常年吃杂粮,并以红薯为主。“红薯饭,红薯馍,离开红薯不能活”,就这还吃不饱。上高中时,老百姓要在当地粮站卖红薯、玉米等杂粮,他在学校就凭卖粮凭证吃大伙饭。侯雪峰那时年轻,馍票根本不够吃,还要从家装上红薯,到学校用蒸笼馏着吃。出门光有钱也吃不上饭,得有粮票,出省还要有全国通用粮票。“哪像现在天天像过年,不但吃得饱,而且讲究科学、健康、营养。”侯雪峰说。

要说住,以前农村都是土房茅草房,有的还是篱笆墙,夏天能热死,冬天能冻死,雨天时外边不下屋里下,卫生条件极差,城里也是几代人挤在一个阁楼里。现在,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40多平方米,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城里人家里有两套房子的再平常不过。特别是农村实施美好乡村建设和环境整治,农民的居住条件和环境接近城市,宜居养生。

交通出行的变化也是日新月异。1980年,侯雪峰去宣城上大学,扛着行李到徐州,挤上乌鲁木齐去往上海的火车,站了将近一天一夜才到南京,腿都站肿了。从南京到芜湖,再到宣城、叶家湾,火车、汽车、三轮车、自行车,他坐了个遍,倍感时间和路程漫长而遥远。参加工作后,他从萧县到宿州出差要半天路程,有时到合肥开会坐公共汽车,摸黑起程摸黑到,需要一整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位居世界第一,高铁总里程2.5万公里,老百姓出门开私家车,远点乘高铁,再远坐飞机,说走就走。现在,萧县交通优势更为明显,连霍、京台高速在境内交汇,高铁北站四通八达,连去徐州都通了公交车,出行已从以往的受罪和无奈,变成一种享受和体验。

“几十年来,我经历、见证了祖国的日益繁荣和强大,享受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这在以前做梦也想不到。”抚今追昔,侯雪峰感慨万千,“我绝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新时代,牢记使命,珍惜当下,为新中国70华诞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记者傅子峰

新闻推荐

萧县代表队全国五禽戏比赛获佳绩

5月17日-19日,2019年华佗五禽戏观摩交流比赛在华佗故里亳州市举办,共有来自上海、江西、河南、河北、甘肃、广东以及安徽各...

萧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萧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