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基地大动能
71岁的刘凡清,家住萧县永堌镇前进村。堂上老母亲91岁高龄,膝下儿子身体残疾无劳动能力,老伴还有病在身。但刘凡清一家却在2018年顺利脱了贫。
“现在国家的扶贫政策这么好,咱不能光等着要,扶贫不扶懒汉,能干多少干多少。”原来,自从村里建起了扶贫基地,刘凡清一直在基地里务工,负责大棚的管理及一些杂务,每个月可领到1700元的工资。“家门口就有活干,这样有时间照顾照顾老小,还能拿工资。”刘凡清说,他能够脱贫,一靠村里的扶贫基地提供的就业岗位,二靠自己的干劲。
前进村依托村集体土地建起了扶贫基地,通过承包的方式让村里的致富能人经营。承包人每年按照约定向村集体缴纳承包费用,同时优先使用村里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基地务工增收。刘凡清就是扶贫基地里的固定工人。由于管理细致耐心,承包人聘请老刘管理整片基地。和刘凡清一样长期固定在扶贫基地务工的还有8名贫困户,他们拿着稳定的工资,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
“80后”李令顺是前进村扶贫基地的承包人。李令顺外表精瘦,健谈,懂市场、管理,踏实肯干。“我们基地里有18个设施大棚,现在种植的是早熟西瓜,其余种的是青梗菜。”李令顺一边带着记者在基地内参观,一边介绍。记者看到,大棚内,刘凡清正在带领着工人们打理西瓜秧,露天地块种植的青梗菜,刚灌溉了一遍,“小苗才露尖尖角”。
“青梗菜又叫做‘上海青’,四五十天一茬,生长周期短,成熟快,采摘时需要大量的劳力。”李令顺向记者介绍他的青梗菜种植特色以及发展计划,下一步,他计划以扶贫基地为基础,流转周边的土地,把青梗菜的种植规模再扩大。
“今年,我一次性交给村集体将近7万元的承包费,明年,我还要把周边的土地流转过来。村集体收入有了稳定的来源,周边农户们也有了流转费用,还可以来这里打工。”李令顺说,他的目标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前进村打造成为青梗菜种植专业村,让更多的乡里乡亲、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共同致富。 本报记者 余明明
新闻推荐
本报讯今年以来,萧县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域内农村老旧房屋、疑似危房的摸排和C、D级危房改造清零工作,以“真拼实干,马上就办”...
萧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萧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