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专业户的“品牌梦”

安徽日报 2018-12-28 10:18 大字

本报通讯员 王磊 本报记者 史力

冬至过后,天气晴冷。12月23日,萧县青龙镇路口村,一排排冬暖式大棚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耀眼。虽然田野里寒意逼人,但西芹大棚里温暖如春,满眼碧绿。村民刘志强和刘隋身着单衣,正查看西芹的长势。

“西芹不同于咱们以往种的本地芹菜,氮肥用多了就发苦,在市场上不好销售,卖不上价。 ”刘志强俯下身子,叮嘱刘隋一些注意事项。今年46岁的刘志强,2014年的时候还是贫困户,现在已是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专业户,还成立了志强果蔬农民合作社,带着乡亲一起种,刘隋就是其中之一。

“种经济作物可以提高效益,我觉得简单就想试试,真干了才才发现不容易。 ”刘志强回忆起创业史:2016年培育了6亩辣椒种,当年管理不善得了黑斑病,没效益;去年年底一场大雪压坏了他十几个棚,今年夏天一场暴雨又浇了个“透心凉”,损失好几万元。 “连续这么几年,我意识到靠土办法种点菜自己吃、集市上卖还可以。当事业干、种优质菜,就得靠农业技术和专业设施。 ”刘志强说。 “咱这里市场上不缺菜,缺的是精品菜。 ”刘志强于是到和县和山东寿光等地取经,谋划种植精品蔬菜。

好风凭借力。今年,村扶贫第一书记邱宏瀛帮村里争取到了项目,建起了一座现代化蔬果示范基地,并且和省农科院签订合作协议,带来了优质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 “以西芹为例,过去本地没有人种。省农科院专家从山东寿光引进了新品种,手把手教技术。 ”刘志强告诉记者,以前土办法种本地芹菜,施一遍底肥就不管了。而西芹定植前要进行深耕翻土施肥相结合,墩苗期25天后追施一次肥,以后每次浇水还要配合叶面肥。

“这样精细化管理的结果是蔬菜产量高、品质好。 ”刘志强说,西芹成熟后秆茎粗壮、叶色鲜嫩,一个大棚一季算下来,能比本地芹菜增产3000斤。

“皖北冬天温度低,新式大棚克服了过去老式大棚缺点,提高了保温性能,可以种过去冬季不能种的花菜、西芹等精品蔬菜。 ”邱宏瀛告诉记者,下一步,将以科研机构为技术依托,引进更多品种,并注册商标,带动整个路口村发展精品蔬菜。

“今年最大的收获是掌握了大棚生态的种植技术,明年要增加品种,扩大面积。 ”刘志强说,春节后准备再承包5个大棚,种出更多销路好的精品蔬菜,在市场中打造出自己的品牌。

新闻推荐

变化了的味蕾□汪晓佳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自古至今闻名于世。外国友人在中国,很快喜欢上了“中国餐”;世界各地,也都有着色香味俱全的“中国特色...

萧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萧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