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激不厉格自高

新安晚报 2018-12-14 10:18 大字

□宿州满建

初见徐华先生,是在一次全国书法作品展现场,虽只是短短几句交谈,但他的儒雅和谦逊,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这与其不激不厉的书风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徐华,1962年出生在书画之乡萧县。其父出身行伍,曾随刘邓大军转战南北,转业到地方后,喜结交文人雅士,故家中书画收藏甚富。耳濡目染之下,徐华对书画兴趣日渐浓厚。他自幼潜心研习颜真卿《多宝塔》碑,打下了扎实基础。上世纪80年代初,参加萧县中学生现场书法大赛,获得了一等奖。1982年,徐华考入萧县师范学校,习书更加勤奋。其时,该校附近云集了冯雨邨、刘惠民、阎梓昭等诸位名家,萧龙士、张翰、郭公达等萧县籍的名家亦常返乡举办书画展。徐华一边积极做好服务工作,一边心摹手追,因而书艺大进。在宿县地区五所师范学校的书法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便是很好的证明。

上世纪90年代初,徐华拜著名书法家李百忍先生为师。李百忍先生认为,徐华的书法功力已较深,宜于圆熟甜媚之上增加厚拙之气,便建议其专攻李北海《麓山寺碑》。这个睿智的决定,直接改变了徐华的书学取向。中国书法讲究“取法乎上”,对象的选择对书家创作前景,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书法文化氛围中,李北海这样的书家还没有引起学习者的充分重视,但这并不能遮蔽其在书史上的重要地位。狂放的米芾曾对颜、柳等大家均有过不敬之语,但对李北海却推崇有加。方向确定之后,徐华砥砺前行,整整四年,每周均将临作交给李百忍先生批改。在学习过程中,徐华形成了对李北海书法的独特理解,在《衡山论书》中他写道:“羲之如龙北海象,轻柔刚强各短长。泰和一言应记取,学我者死似者亡”。功夫不负有心人,徐华认真体悟李百忍先生告诫的“写字在势更在骨”,潜心临习《岳麓寺碑》《李思训碑》等,终臻形神兼备的境界,又轻松地实现了临创转换,将之化为创作的源头活水。他在题写大字时,李北海的造型和结构每每涌现笔端,别具一番张力和气势。

转益多师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在楷书方面,徐华先生于褚遂良《大字阴符经》用功尤勤。他自2006年在北京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高研班时致力研习褚遂良,一写就是三四年,对《大字阴符经》的用笔和结构,达到烂熟于心的地步,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在此基础上,他融入之前的积累,融入自己的感觉和体悟,探索着把褚字放大书写,其显著效果令书坛瞩目。总的来看,徐华先生以李北海和褚遂良为根基,博采众长,将赵孟頫、王铎等诸大家的艺术因素加以熔铸整合,不靠炫目的线条去刺激感官,不以夸张的形式引人注目,在植根传统中形成自己丰富而独特的笔墨语言,中锋为主,骨肉亭匀,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

徐华先生是一位善于思考的书法家。在长期的临池和创作过程中,他形成了独特的书学观念。他反对下死功夫,力排刻意复制字帖,主张活学活用,做到吴昌硕所说的“贵能深造求其通”。在他看来,学书不能陷在一家一派书体的泥沼中不能自拔,虽不一定各体俱精,但必须是各体俱能。纵观徐华先生的书法,真草隶篆,诸体皆能。其隶书中偶尔流淌出来的篆意,行草中无意溢出的隶法,每能给欣赏者以意外的惊喜。徐华先生认为书法学习不能迷信名家,不能匍匐于某种书体之下,而是要善于从古人的藩篱中跳出来,做到以古出新、古为今用。他还主张把绘画、舞蹈、诗歌、音乐、篆刻等艺术表现手法融会贯通,体悟自然,感悟人生,将之运用于书法临帖与创作的过程中,从而在创新之路上愈走愈宽,越走越远。

李百忍先生曾为徐华题斋号“面壁斋”。徐华先生将书法视为自己的第二生命,坚韧不拔,从不放弃,其对书法艺术之精,对书法事业之诚,是无负于其斋号的。尽管已成就斐然,但他并未停下探索的脚步。为了线条的扎实厚重,近年他又将大篆《石鼓文》作为主攻对象,为狂草学习积蓄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徐华先生的书法艺术水平会有更大的突破,为书法艺术的传承所做的工作,会更加令人瞩目。

新闻推荐

书画并进的艺术奇葩 记宿州书画家彭波□汪云海

宿州书画源远流长,文化萧县翰墨飘香。“书画之乡”萧县走出了为数众多的书法大家、画坛巨匠和领军人才。近年来崭露头角的...

萧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萧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