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他的《木石图》

西安日报 2018-12-09 04:54 大字

苏轼 《木石图》局部

○郑学富

11月26日晚,佳士得香港2018秋季拍卖中,备受关注的苏轼《木石图》最终以4.1亿港元落槌成交,刷新了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拍卖纪录。佳士得公司的宣传材料称,《木石图》为“中国书画旷古烁今之作,文人先驱苏轼传世真迹”。一时,苏轼的《木石图》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

关于苏轼是什么时间创作《木石图》的,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苏轼任徐州知府时所画。元丰元年(1078年),苏轼在徐州时,与“苏门六君子”的晁补之、陈师道前往萧县圣泉寺,在隐居于此的乡贤窦沔的陪同下,苏轼饮用该寺的“菩萨泉”后,感觉清冽甘甜,心情愉悦,乘兴挥笔泼墨,画下了《木石图》。当地至今有“东坡品茶识圣水”的佳话。另一种观点认为是苏轼1089-1091年在杭州任太守时完成的。

苏轼一生仕途蹭蹬,在“乌台诗案”中险些丧命,屡遭贬谪,竟一个月内三贬其官,最终将他贬至海南的儋州。苏轼喜欢画枯木竹石,大概与他的命运多舛,纵横恣肆、旷达高迈的文风有关。这幅《木石图》画面上的枯木状如鹿角,虬曲刚劲,犹如扭曲的身躯,盘根错节,有气冲云霄之势,至树枝杈桠,线条渐渐舒缓,枝叶直冲画外。怪石状如蜗牛,盘旋如涡,似有运动感,显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怪石后点缀星点矮竹,让人感觉暗藏生机,看到了希望。除竹叶和一些树枝外,全画大都用淡墨干笔画出,用笔简率,飘逸灵动,不求形似,颇具神韵。此幅《木石图》堪称是文人画的典范,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赞道:“折冲儒墨阵堂堂,书人颜扬鸿雁行。胸中原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风霜。”苏轼的画在当时名气很大,有“枯木竹石,万金争售”的景象,但苏轼所作的画作多见于著录,传世真迹极少。

根据佳士得拍卖行官网信息,苏轼《木石图》手卷上有四幅题跋和41枚鉴藏印,由此也可看出此画的流传脉络非常清晰。

此画后有跋文曰:“润州棲云冯尊师弃官入道三十年矣,年七十余,须发漆黑,且语貌雅适,使人意消,见示东坡《木石图》,因题一诗赠之,仍约海岳翁同赋。上饶刘良佐。”上饶人刘良佐与苏轼、米芾为同时期人,为一方文人,但没有从政,旅居润州。当润州冯道师得到此画后,如获至宝,邀请刘良佐和米芾题诗。刘良佐题写了上面的跋文,并作了一首诗:“旧梦云生石,浮荣木脱衣。支离天寿永,磊落世缘微。展卷似人喜,闭门知己稀。家林有此景,愧我独忘归。”跋文中的“海岳翁”即米芾,字元章,其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后定居润州。他题诗云:“四十谁云是,三年不制衣;贫知世路险,老觉道心微。已是致身晚,何妨知我稀;欣逢风雅伴,岁晏未言归。”苏画米跋,相得益彰。冯尊师已无可考,同时代的诗人王禹偁有《送冯尊师》一诗云:“前日访潘阆,下马入穷巷。忽见双笋石,卧向青苔上。云是冯尊师,秋来留在兹。今说东南行,问我坚乞诗。”看来这位冯尊师喜欢向文人雅士求诗倒是实情。

画中鉴藏印中有宋高宗赵构“绍兴内府”的印、南宋金石学家王厚之的印。宋以后,元末诗文家俞希鲁有题跋,其中说:“今观坡翁此画,连蜷偃蹇,真有若鱼龙起伏之势。……上饶刘公、襄阳米公二诗亦清儁,而米书尤遒媚可法。皆书画中奇品也。”至明代,此画曾为朱元璋养子沐英家族、藏书家李廷相所藏,明代学士郭淐在跋语中说:“苏长公枯木竹石,米元章书,二贤名迹,珠联璧映,洵可宝也。”

现代书画鉴定大师张葱玉在《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绘画一》中介绍了《木石图》的流传情况:“此卷方雨楼从济宁购得后乃入白坚手,余曾许以九千金,坚不允,寻携去日本,阿部氏以万余得去。”北洋时期,《木石图》与苏轼的另一幅《潇湘竹石图》皆为方雨楼所藏。方雨楼为民国时期“北漂”的安徽著名古董商,对书画鉴赏、金石、碑版、古钱币均有研究,徐悲鸿曾聘请他到艺专授课。曾做过吴佩孚秘书长的白坚夫从方雨楼处买下了苏轼的两幅画作。上世纪六十年代,白坚夫将《潇湘竹石图》卖给曾任《人民日报》社社长的邓拓。邓拓又捐赠给中国美术馆,收藏至今。

《木石图》则让白坚夫的日本太太在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之前,带到日本,收藏于阿部房次郎爽赖馆,此后便踪迹难觅,直到被佳士得公司从日本找到,进行拍卖。据佳士得称“买家来自大中华区”。看来,这幅旷世名画又回到中国人手中。

新闻推荐

规划先行 统筹推进萧县高标准实施美丽乡村建设

本报讯(记者何雪峰)萧县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尊重群众意愿,做好顶层设计,下足“...

萧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萧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