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发展安徽优秀传统文化的对策安徽师范大学安徽文化发展研究院
[摘要]安徽师范大学安徽文化发展研究院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去年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安徽拥有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安徽地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好地梳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强省建设,我们围绕文物、非遗、戏曲、古籍等4个方面,先后赴合肥、宿州、安庆、黄山、芜湖及金寨、萧县、歙县、南陵等市县进行了专题调研。
从调研情况看,安徽各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均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取得显著成绩:一是文物工作卓有成效。2007年,安徽省对文物家底进行全面盘点,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5005处,其中新发现17185处,复查7820处;2013年至2016年,又开展了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经调查,全省共有国有可移动文物115万件。近年来,陆续出台一系列文物保护法规和政策,实施了重点文物保护工程。二是非遗保护成绩显著。目前,安徽已建立起较为健全的非遗保护体系,省财政对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按每年4000元标准进行补助,部分地市还单独制定了非遗项目资金配套奖励政策。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在进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以及非遗项目采录工作。三是戏曲传承有声有色。据不完全统计,安徽境内产生、存在或流行过的地方戏曲剧种多达40余种,除徽剧、黄梅戏、泗州戏、庐剧等“安徽四大剧种”外,其它影响较大的尚有20多种。目前全省共有33个国有戏曲院团、270多个民营戏曲院团。各地除不断加大投入外,还组织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送戏进万村”等活动。四是古籍保护成果丰硕。省古籍保护中心2007年成立后,为全省80129部古籍完成普查登记,其中274部入选前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省图书馆还成立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安徽传习所。21家单位对9400部古籍启动数字化复制工程,并编印出版一大批古籍整理成果。全省9家古籍收藏单位入选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但与此同时,安徽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比如,文物、博物馆、图书馆系统专业技术人才匮乏,非遗传承人的培养不容乐观;管理体制机制不够灵活,文物保护单位申报修复受损文物程序复杂、花费时间过长,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在市县分属不同部门管理而影响文物保护利用效率等。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安徽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需要做如下努力:
一是完善体制机制,突破传承保护难题。针对文物保护过程中法律程序规定,应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积极调整或补充完善相关规定,从而更好执行相关制度。针对多头管理问题,政府部门必须站在全局角度,重新整合文物管理部门,或建立切实可行、可操作性强的跨部门管理协调机制。从体制改革入手,充分激发编制内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发挥编制外人员的作用;改变现在的项目审批制,给予各部门经费使用自主权,大幅提升国家相关经费拨款的使用效率。
二是创新思维方式,加大传承创新步伐。不少人认为,传统技艺或戏曲的唱腔、服装道具等非遗项目的保护应坚持原汁原味,这种认识给文化保护工作造成无形压力。从历史与发展的眼光看,任何一项非遗的形成都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如果没有戏曲的不断创新,就不会有徽班晋京后与其他戏曲的融合发展,也就不会有京剧的诞生。因此,政府应实行更加灵活大胆的非遗保护政策,让非遗在新的环境下展现出新的风貌和生命力。
三是强化队伍建设,提升文化政策水平。针对从事文物、古籍保护和修复的专业性技术人才缺乏的困境,应进一步从政策上加以调整和解决,不仅要给予待遇保障、职称晋升等方面的便利,也应为年轻人提供更好的上升通道。针对一些市县级相关部门或相关人员对文化建设相关政策法规掌握不够全面和精准的情况,省级主管部门应切实采取措施,加强政策宣传引导,或将对相关政策法规的正确理解和执行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促使基层熟悉本职业务,提升工作水平。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新馆选址主要位于新城区,要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提升人气。
四是坚持统筹推进,提高传承发展效率。省文化厅作为安徽文物、非遗、戏曲和古籍的主管部门,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统筹协调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明显成效。但在市县层面,这四个方面的保护发展在整体协调与统筹推进方面仍有欠缺,在相关政策法规制定、经费的投入、相关活动组织等方面互动性不足。因此,应加强对市县两级相关部门工作和业务的垂直领导,打破“条块分割”,形成从上至下协调推进、有序发展的良好工作格局。
(执笔:梁仁志)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汪国梁)8月20日,记者从省民政厅获悉,台风“温比亚”对安徽省造成罕见风雨影响,受灾人口192.57万人。有关方面已紧...
萧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萧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