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蘑菇撑起“振兴伞”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一句人尽皆知的民间谚语,生动形象的描述了从七九到九九的温度变化。而脱贫户汪翠梅的心里如同现在的天气一样暖意融融。在温暖的大棚内,汪翠梅在棚架间仔细地寻找已经成熟的双孢菇,随后用手轻轻的捏住菌柄,然后将蘑菇摘下,这样的动作汪翠梅每天都要重复上千次。
“双孢菇的菌盖很嫩,采摘的时候动作一定要轻,菌盖被用力挤压后很容易变色,会导致双孢菇的品质下降。”作为基地的老员工,汪翠梅说起采摘双孢菇的技巧头头是道。她告诉我们,在这里务工,每个月能拿两三千块钱,不仅收入稳定还方便照顾家庭,这让她一干就是五年多。
在基地的一角,我们见到了负责人汪夫利。“现在咱们这的双孢菇特别好卖,前期和我们合作过的几个客商一直打电话要求增加订单量。我们现在最大的难题不是销路打不开,而是产量上不来。”面对笔者,汪夫利道出了眼下“幸福的烦恼”。
汪夫利是泗县草沟镇街南村的村民,退伍回乡后的他毅然决然的放弃了优越的安置条件,选择回到了村里创业。2014年8月,他靠着筹集到的300万元资金,在街南村流转了上百亩土地,创立了“汪夫利家庭农场”,主要从事食用菌专业栽培种植以及其它农副产品销售、运输、贮藏和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服务。自家庭农场成立以来,秉承着“科技助力,诚信为本,勤奋敬业,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坚持走“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道路。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农场拥有蘑菇大棚40座,年产优质蘑菇72万斤,产值近300万元。因为日常用工需求大,基地为附近的村民提供了在家门口就近就业的好机会。据了解,目前常年在此务工的村民近20人,最多时可达50人,人均增收3000元/月。此外,基地每年可实现秸秆综合利用3000吨以上,既解决了村里秸秆焚烧的问题,又为种植提供了原料,蘑菇采摘之后发酵过的稻草还可以成为有机肥直接还田,真正做到让稻草变废为宝。小小蘑菇成为村民巩固脱贫成效的稳定器,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讯员 时仁威
新闻推荐
2021年以来,泗县切实把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作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着力推动把国家战略机遇转化为泗县发...
泗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