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土人才“香”起来 泗县瓦坊镇壮大乡土人才队伍见闻
“我以前是在外地办厂子,村干部常打电话跟我说,瓦坊段彩虹大道全面通车了,再也不用担心发货困难了,而且家里营商环境也好了,单房租这一项一年就省下了5万多元。”回乡创办家纺厂的张杰一脸兴奋地说。
近年来,泗县瓦坊镇在乡村振兴工作中,通过积极打造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从而在乡村实现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搭建平台,乡村振兴既要有“最强大脑”,又要有“强壮躯干”
实现乡村振兴,既需要掌握关键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也需要掌握绝技绝活的能工巧匠、拥有独门手艺的乡土人才。为解决好这一问题,瓦坊镇新一届党委政府经过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决定立足本地资源,搭建孕育平台,实施多元化培训措施,积极协调县人社、农业、残联、妇联等部门组织专家到镇村开展缝纫、电焊工、手工艺、泥瓦工、木工、经济作物和特色养殖等各类专业技能培训,激活各类“本土人才”参与到乡村振兴大潮中。
“以前都是去义乌、南通等城市厂子打工,这两年闲在家里无事可做,镇里请专业老师来培训,并介绍俺到这厂里上班,没想到现在家门口就能上班,和外面一样按件计资,既不用出远门就有钱赚了,还能看在孩子跟前照顾他们。”贵州远嫁到瓦坊吴宅村的张伟笑呵呵地对笔者说着,一边脚踩踏板,一边两手熟练地快速拉拽布匹,三五分钟一床被罩就成功下线了。
据了解,该镇今年有3000余名青壮年、留守妇女、残疾人参加县、镇、村组织的各类培训近40场次。企业还采取边教边学边干的一带一互相帮带方式,对培训出来的“本土人才”先重点推荐到本镇企业上班,还不断地向县城和外地企业推荐电焊工、木工等人才。全镇像张伟这样在家进厂从事床上用品、服装、鞋子等加工车间的留守妇女、残疾人等近1000人,其他留守群众也都做上了手环、头花等小手工半成品加工生意。
释放乡愁引力,吸引“在外人才”回乡
乡村振兴离不开土生土长的乡土人才,更需要专业人才回到农村,引领带动乡村产业发展。“我们镇在外创业当老板的‘能人’较多,邀请他们在家乡办分厂或直接返乡创业开厂子,加快乡村产业振兴是一条非常好的办法。”瓦坊镇镇长李勤介绍。
“感谢镇政府劝我回家开厂子和给予无偿快速办理一切手续。现在每个村庄都铺上水泥路了,工人们上班方便了,回来开厂不愁招工了,工人还比较稳定,同时本地工资低于外地,又能节约一部分用人成本。”荣艳服饰加工厂刘一详说。
瓦坊镇通过多种方式吸引外出人才在家乡办分厂或直接返乡创业开厂,积极协助注册、租赁厂房、架电、招工等,能帮尽帮,能扶尽扶,积极营造优质“贴心服务”的营商环境,赢得了“在外老板们”千里传佳音。各种家纺、手工艺加工,如雨后春笋般在瓦坊镇这片热土上驻足扎根。目前,全镇像刘一详、张杰一样回乡办厂的有20余人。
优化营商环境,让“乡土人才”留得住、发展好
相较于城市,乡村的基础设施、产业、资金等“硬优势”相对不足,乡村要吸引集聚人才,必须找准比较优势,通过打造“软环境”、释放“软优势”,持续优化优质营商环境,铺垫留得住人才、扎根住产业的土壤。
今年以来,瓦坊镇立足本地资源,开拓创新,积极谋划延伸“双招双引”措施,寻求与长三角经济发展快车接轨,创新乡村人才和产业融合工作机制,采取“六个主动”举措,铆足干劲在“人才”上做好“产业”文章,以留得住和吸引更多的在外人才返乡创办企业的条件,通过更多的“家门前”微小企业来激发更多的乡村本土人才活力。具体措施有:主动帮助企业联系、安置厂房,安排供电部门以最快速度助力工厂开工生产,安排市场监督所、公安消防等部门定期上门开展免费安全生产检查;主动利用广播、会议和村组干部入户宣传等方式在全镇范围内为工厂招聘对应的技术工人;主动为企业免费快速办理一切营业手续,为企业申请税收等减免优惠政策;主动协调银行为企业办理资金周转等信贷需求;主动加大居家就近就业岗位实用技能培训和更高端技术人才培训力度等。
“乡村振兴工作中,我们正做的就是,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那些懂技术的土专家、田秀才、带头能人都能在广袤田野精彩绽放。”泗县瓦坊镇党委书记刘琪信心十足地说。通讯员 曹伟 本报记者 马远征
新闻推荐
泗县农商银行草沟支行
泗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