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县:巧手“编织”致富路

新安晚报 2020-07-21 10:48 大字

本报讯泗县黄圩镇东北村,走进张都明家的农家小院,他正在用心打磨梳理着每一条竹片,一根直径10厘米的竹竿不一会儿就变成了长数米,宽1厘米,厚1毫米的薄片;几十年来即便划到手、流过血,他也从不叫苦叫累,始终坚持着。看似粗糙的双手从容灵巧地在几十根篮子的主骨架中游刃有余,即便在生活最困难时也没有放弃这门手艺。编制出的一个个形似元宝的竹篮,可以说是民间艺术,也可以说是渐渐被人遗忘的农村家庭工具,但更是一个贫困家庭安身立命的资本,像竹子一样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奋发向上。

“你看,这竹篮形状像元宝,颜色也黄灿灿的。”听到这后,张都明憨憨地笑了。“因为家中兄弟姐妹7人,从小家庭生活就困难,所以我七八岁就开始学着编竹篮,卖出去补贴家用。”张都明,在其25岁时患上脑神经分裂症,不能干重活,一直都在家编竹篮,在2014年纳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解决了其长期吃药难的问题,夫妻俩对生活更加有了奔头,一起居家就业,顺利地在2016年底脱贫。

“一个竹篮成本3块多,能卖30多元,并且有人来回收,不过质量要好,编得要密,最起码要在家淘粮食时不漏小麦,拿下田时能够装肥料,竹子不鲜要在水里泡上两天才能用,不能马虎大意,坏了信誉,一人一天最多能编不到两个。”由于张都明编制的竹篮结实耐用,多年来在“圈子”内攒下了一些小名气,供不应求,砀山县、灵璧县、睢宁县都有顾客前来回收他编制的竹篮,所赚的钱全是靠他用心付出的手艺活。“现在生活好太多了,大儿子已成家,与儿媳妇在外务工,小儿子也很争气,在政府的鼓励宣传下入伍当兵。”

再次露出笑容的张都明,又开始用那勤劳的双手犹如蝴蝶穿花一般让竹条在空中有序地飞舞着,辛勤地“编织”着幸福之路。朱立杰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陈牧

新闻推荐

全县织牢防溺水“保护网”

本报讯为保证青少年生命安全,快乐度过夏日,泗县牢固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理念,强化学校防溺水安全教育,排查治理校园及...

泗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