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是培树文明新风、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只有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并营造浓厚氛围,才能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移风易俗如何春风化雨

安徽日报 2019-09-16 06:56 大字

一朵大红花,一本书,一件行李箱,一句鼓励的祝福……一群准大学生别开生面的集体“升学礼”,在一个乡镇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8月26日上午,泗县泗城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热闹喜庆,一群佩戴大红花的准大学生齐聚一堂,参加了这场特殊的“升学礼”。

“升学宴、谢师宴不摆了,我们可以用一张合影作留念,用一个电话表谢意,一条短信送祝福,一束鲜花谢师恩。对父母、老师的感恩,没有比取得优异的成绩更让他们开心。”活动现场,准大学生们和一些家长纷纷发表如此感言。他们表示,要带动身边的亲朋好友共同践行移风易俗,培树文明新风。

“移风易俗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春风化雨。尊重群众的意愿,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是搞好移风易俗工作的关键。”泗县县委宣传部长尉成辉说,近年来,泗县在一些乡村定期举办“夜校大讲堂”,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带动身边群众,同时开展“百姓大舞台”等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不断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生活,用先进文化占领乡村的思想阵地,在全县城乡营造了浓厚的移风易俗氛围。

据当地镇、村干部介绍,泗县的很多村庄利用村里的大喇叭宣传移风易俗新风尚、播放移风易俗文艺节目,有效地推动了移风易俗工作的开展。有的村庄还免费赠送“村规民约小摆件”等纪念品,增强了移风易俗工作的有效性,也提升了工作的感召力和亲和力。

为解决移风易俗“谁来做”的问题,泗县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乡村站、所的作用,组建了乡镇思想政策宣讲、文明新风志愿服务队伍和村环境卫生管护小分队、移风易俗志愿服务小分队,常态化地组织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同时,乡贤志愿者、老党员、老模范、老教师等,积极开展“文明新风进万家”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他们活跃在群众身边,成为一股“接地气”的文明新风宣传队。

近年来,泗县响应“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号召的群众越来越多。泗城镇大吴村青年夫妇朱承诺、占琳娜结婚不要彩礼、不办婚宴;泗城镇汴河社区赵耀的父亲去世,丧期只摆酒席两桌;草沟镇瓦韩村农民马小河结婚,没有彩礼没有轿车,用几辆农业生产拖拉机化身婚车迎亲。2017年以来,泗县全县婚事新办、丧事简办3400余例,群众主动放弃办酒席1200余例。

移风易俗工作要想推得动、干得好,党员干部必须率先垂范。《关于严格规范领导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的暂行规定》和《泗县倡导移风易俗 树立文明新风倡议书》下发后,泗县党员干部全部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带头讲文明、树新风,营造文明和谐社会环境。为了响应县、乡号召,一些村庄还开展了党员亮身份的方式,为村里每一名党员干部定做“红色身份证”,请群众监督。

泗县山头镇大柏村党总支书记柏伟松家娶儿媳妇,既没有迎新车队,更没有安排豪华汽车,婚宴现场还有一条横幅惊动了全村,上面写着:“父老乡亲,我儿婚礼,未备额外宴席,请谅解。谢谢你们的支持理解,大柏村移风易俗从我做起。”柏伟松本家的一位叔叔拿着300元礼钱去上账,被退了回去。“凡事都要有个过程,大家最终都能理解。”柏伟松说,过去,村里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现在大家普遍支持精办简办。“党员干部就要带头‘吃螃蟹’,打破村民观望态度。”大柏村党员柏省说,全村99个党员干部一齐亮身份、表态度,不讲排场、不攀比,引导广大群众革除陋习。

泗县还因地制宜出台了移风易俗实施细则,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基层的“四会”特别是各村居的红白理事会,在推动细则实施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地有威望、协调能力强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乡贤担任红白理事会成员,村居书记担任会长,积极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喜庆事宜不办”的新理念、新风尚,引导群众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升。

如今,泗县城乡所有的行政村和社居委都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全县形成了“村居管理依村规民约,居民办事找理事会”的新风尚。在泗县大杨乡小丁村,记者看到,村里制订的红白事办理流程及标准非常实用,结婚的迎亲、婚宴、礼金,丧事的规模、形式、祭悼活动、人情金额等,都有具体规定,一目了然,让村民便于参照执行。

新闻推荐

全县培育崇德向善新乡风

本报讯近年来,泗县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依托,为培育崇德向善的文明乡风夯实根基,使得乡村环境美起来,淳朴民风好起来,村民素质高起...

泗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