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之家”温暖农家娃

拂晓报 2019-06-12 11:48 大字

学生在苗庵乡留守儿童关怀关爱中心练习书法。本报记者 摄留守儿童走进市图书馆阅读电子书爱心人士向留守儿童捐赠学习用品留守娃开心庆“六一”学生在苗庵乡留守儿童关怀关爱中心做手工本报记者 摄爱心妈妈志愿者陪伴留守儿童参观航模展览道东关工委同80余名留守儿童共庆“六一”大学生开展暑期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活动

宿州市是劳务输出大市,每年有百万计的农民外出务工。他们用勤劳换来家庭收入、为经济社会发展默默奉献,却无暇顾及陪伴、教育孩子的成长。目前,宿州市有农村留守儿童约18万人,占全市中小学生23.7%。由此产生的庞大留守儿童群体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心,如何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也是人们一直关心的问题。从2010年至今,宿州市紧紧围绕农村学校“留守儿童之家”建设这一民生工程,在完成规定建设任务的同时,不断完善工作制度、创新工作机制,拓展工作外延、丰富关爱内涵,切实推进了全市关爱留守儿童工作——

共享同一片蓝天,在僻静的角落为爱筑巢

6月4日,周二下午,像往常一样,也是儿童之家活动日。

这天阳光特别好,下午两点多,10多个上小学的孩子陆陆续续走进了埇桥区苗庵乡留守儿童关怀关爱中心。活泼可爱的装修风格、干净整洁的教学环境、各种各样的玩具和各类图书让人耳目一新,孩子们被分成几个小组围坐在小桌子旁聚精会神地学习着。

书法室正安排练习写毛笔字。省书协会员赵向阳,是苗庵中学的一位教师,也是留守儿童之家的书法辅导老师。“下笔得重,竖要拉直。”赵向阳在教室转悠,不时指导着。赵老师说,在前两届的黄淮海书画大赛中,张悦悦和张非凡获硬笔书法组特等奖和一等奖,朱彤彤获毛笔书法二等奖。

在其他活动室,孩子们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画画、用彩纸折叠礼物、练习舞蹈,接受心理辅导等。

苗庵乡留守儿童关怀关爱中心,始建于2017年,在苗庵中学综合楼的基础上改造而成,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有手工制作室、书法室、美术室、舞蹈室、心里咨询室、音乐室、道德讲堂、图书室等,面向全乡开放。为了使孩子们可以得到更优质更专业的教学,聘请苗庵中学、苗庵小学和苗庵中心幼儿园及李圩小学共计12位有专业特长的老师,作为少年宫的辅导老师。

苗庵乡留守儿童关怀关爱中心负责人代昊告诉记者:“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关注关爱留守儿童,让他们生活在爱的呵护里,感受到家的温暖。”

在埇桥区朱仙庄镇大张小学留守儿童之家,为了让这些缺失亲情关爱的孩子们感受家的温暖,学校组织动员老师和村里的闲散妇女,担任起孩子们的“爱心妈妈”,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每天给他们做饭、辅导作业,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给留守儿童一个家,把吃、住和课外辅导结合起来,让他们有地方受教育、长见识、交朋友,让他们课余之外的生活也丰富起来。

另外,团市委和市供电公司共同探索建立的“光明驿站”,经过几年的努力,似星星之光已成燎原之势,成为宿州市志愿者活动的一块闪亮的品牌。几年来,“光明驿站”从宿州首家试点,到全省百家铺开,用爱心和友善给留守儿童一个温暖的“家”, 形成了“政府、学校、媒体、社会各界”四轮驱动的运行机制,逐步实现从“一般关爱”向“心灵关怀”的深化。它是播撒爱心的聚集站,是留守孩子的温馨家园,是远行父母们守望相助的港湾,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写照。

实施关爱工程,不让一个孩子因留守而失爱

与《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办法》要求相比,宿州市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标准有所提高。留守儿童之家面积不少于40平方米,并根据需要配设各种功能室;每个留守儿童之家配活动器械、阅览报刊、图书、常用药品等。室内宽敞明亮、温馨如家,亲情电话、电视机、文体器材、图书报刊,井然有序、一应俱全。砀山县、萧县对留守儿童之家布置提出了统一要求。泗县、灵璧县积极发挥校舍充裕的条件,围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建立了心理咨询室、音乐室、舞蹈室等功能室。泗县部分学校把留守儿童之家外延为整个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实于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他们把标志性铜牌张挂在学校大门口,用来承诺并鞭策自己的工作。

在软件建设方面,宿州市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包括:学生家长姓名、家庭住地、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地址、电话以及监护人情况和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记录等。其中泗县的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形式多样、设计精美。同时建立帮护制度,学校教职工与留守儿童“一帮一”结对帮扶,随时掌握孩子思想、学习、生活方面的情况并予以及时解决。对走读的孩子,结对教师定期家访,反馈学生在校表现,会同监护人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建立一整套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制度和机制。各学校都能按照市、县区教体局的统一要求,制定并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张挂上墙,并积极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整齐划一的规章制度牌匾,也成为了留守儿童之家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多数县区为留守儿童阅读图书、观看电视设计了记录卡,记录观后心得,提升活动意义。市教体局对寄宿制学校明确提出要加强管理,使留守儿童在学校“吃得好、学得好、玩得好”,把寄宿制学校办成留守儿童的家园和乐园。积极联系市关工委、大学生志愿者、社会爱心人士到学校开展相关关爱活动。

汇聚“关爱之河”,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灵璧县早在2004年就启动了“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在举办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关爱留守儿童方面成绩显著,有多所学校被团省委授予“留守未成年人关爱之家”,被赞誉为“为留守孩子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他们创造性地提出的“五个创建”和具体实施的“三常、四重、六掌握”精细化管理及爱心工程,在全省第二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会议上做了经验介绍。

砀山县提出“场所建设体现生活化、投入机制体现网络化、保障措施体现制度化、活动开展体现经常化、关爱队伍体现多样化”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思路,要求学校均要建立和落实帮扶教师的包保责任制和帮扶制度。

萧县为保证亲情电话的正常使用,与县电信局签订工作合同,举办了留守儿童之家心理咨询员咨询技能培训,全县中小学120余名心理辅导教师参加了培训,提升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质量。

埇桥区积极整合资源,争取关工委、妇联、团委的支持,精心组织“五老”队伍、爱心妈妈、青年志愿者投入关爱留守儿童工作。

泗县积极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一批学校好的做法,在全县营造浓厚的舆论和关爱氛围。

随着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长效机制的建立,各项目学校在认真做好常规关爱工作,如组织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有条件的,与父母视频通话,组织留守儿童阅览图书、观看视频等项目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建兴趣小组,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泗县刘圩初中的泗州戏表演唱、手工制作校本课程;刘圩中心校乒乓球、象棋兴趣小组活动;江上青小学的绘画;草庙中学开设剪纸和象棋的校本课程;泗县黑塔中心学校的跳绳;灵璧县渔沟中心校的百人画钟馗;向阳小学的竖笛演奏;孟山小学的快板书;萧县黄口一小的诗朗诵;刘暗楼初中的书画社;砀山中学的学生社团活动…… 这些既丰富了留守儿童的课余文化生活,营造了关爱留守儿童的浓厚氛围,也提高了留守儿童素质,推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文/本报记者 图/马峰 

新闻推荐

农商银行助力农业机械化升级

核心阅读近日,安徽省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引导金融机构加...

泗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泗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