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乡贤文化,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江淮时报 2019-05-07 15:06 大字

省政协委员武敏

近年来,在脱贫攻坚、农村社会治理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大格局中,“乡贤”善举和“乡贤文化”的弘扬与创新,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安徽省多数乡村客观存在“空心化”“老龄化”“留守化”的社会治理困境,对标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需求,“乡贤”组织和文化倡导工作仍略显“碎片化”和“悬浮化”。经过深入调研,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培育现代乡贤组织,构建多元主体的乡村治理体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号召,“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 ”工作和调研中,我们感到落实乡风文明的目标和举措,重要抓手是“乡贤组织”。宿州泗县屏山镇被群众公认的“乡贤”张长生、朱兴路,长期奔波于群众之中,为邻里和睦、关注留守儿童而忙碌,但总感到力不从心,效果不佳。当所在的彭鲍村成立“乡贤志愿站”之后,乡贤们互相配合,交流经验,总结出“用老百姓的‘法儿’,解决老百姓的‘事儿’”,引领全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向善向上,助推各项工作稳健推进,获得了显著效果。结合泗县经验,借鉴浙江做法,建议在党委政府指导下,各地市一盘棋,各县区因地制宜,以村或镇为单元,成立“乡贤会”或“乡贤志愿站”等现代“乡贤组织”。有了载体和平台,选出带头人、制定章程、统筹协作,认真研究乡贤回归的内在机理,以组织形式对外交流,以“新乡贤”的价值观和乡情亲情吸引“凤还巢”,真正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乡贤”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扶正压邪、调解矛盾的“润滑剂”“稳定器”作用,构建多元主体的乡村治理体系,实现“共谋、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现代化。

二是推进乡贤经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新时代的“乡贤”工作得到国家顶层的设计,充分说明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从积极的心态分析农村 “空心化”“老龄化”,其中与其间正孕育着一批“新乡贤”,他们在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回归,能带给家乡先进的生产理念、带动乡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埇桥区大店镇汪圩村是2018年欲出列的贫困村,该村能够自信地进入出列方阵,脱贫攻坚各项政策的支持是根本,同时该村多位“乡贤”的带动也是重要因素。以“乡贤”王作春为例,其在宁波的公司吸纳了该村百余名农民务工,同时他又在村内为妇女和老人提供了家庭务工机会,带动了十多贫困户脱贫,为村集体经济达标翻倍贡献了力量。许多同类事例说明,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吹响乡村振兴集结号的关键时期,“乡贤经济”是产业兴旺的助力军,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建议各级党委政府以研究破解“乡贤”回归的瓶颈为切入点,发挥乡贤组织作用,建立乡村人才引进机制,以招商引资的工作力度,于乡贤“借智”“借力”,切实改善“乡贤”带动产业发展的工作条件,以“乡贤经济”可持续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三是创新乡贤文化,夯实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 “乡贤文化”是一种先进的“乡土文化”“榜样文化”,然而传统的“乡贤文化”仍带有旧时代的烙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赋予“乡贤文化”新内涵,才能不断传承和弘扬。为此,要摒弃封建乡绅的至高无上意识,淬取“新乡贤”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文明、民主意识,辩证理解政策法规和群众呼声;要强化法律意识和先进文化内涵,“有话好好说,有事依法办”;要具备团结协作能力,为农业产业联合体和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凝心聚力。相信,只要我们积极创新“乡贤文化”,充分发挥“乡贤”作用,就一定能为安徽省乡村振兴夯实坚实基础。

新闻推荐

宿州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大宣讲活动持续深入开展

本报讯5月5日下午,为扎实开展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集中宣讲活动,进一步营造全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浓厚社会氛围,提升广大党员...

泗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泗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