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雕墙上铸孝义 孝心传承好家风

合肥晚报 2018-03-29 14:52 大字

[摘要]元代名臣余阙后裔传承“孝”文化,融入新内涵

站在芜湖路街道曙光社区桐江小区文化广场上,远远就可以看见一幅巨大的浮雕墙,该浮雕气势恢宏,雕刻精美,上面讲述着历史故事,传承着传统美德。合肥人杰地灵,最富盛名的“古庐阳三贤”,为宋之包拯、元之余阙、明之周玺。

据悉,桐江小区是芜湖路街道曙光社区余大郢居民组的安置点,大部分居民都是元代名臣余阙的后代,他们优良的家风,一脉相承的孝义,与芜湖路街道曙光社区桐江小区努力打造的“孝”文化相契合。

巨幅浮雕墙展示“孝文化”

进入桐江小区的文化广场,首先映入眼帘是一个用古文写着“孝亭”二字的小长亭,长亭极具徽派建筑风格,清新自然。亭边有蔷薇攀附,绿叶掩映中三块宣传牌,吸人眼球。

王裒废蓼我,女亦有凌娥。哭鱼奉慈母,凄凉荫女萝。幽丛啼蕙露,芳树罢鶯歌。迢递城南路,诸姑将谓何。”其中一块宣传牌镌刻着《凌孝女诗》,它摘自余阙的《青阳先生文集》。另外一块宣传牌上记录着余氏家训:“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母作非为”。第三块宣传牌上则讲述着我们身边的中国好人、中国慈孝人物余忠杰的故事。余忠杰身高仅有一米,只能靠双腿屈膝弓背行走,但却身残志坚,孝老爱亲,侍奉继母,家庭和睦,被邻里称颂。曙光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三块宣传板都在向小区居民传递着‘孝文化\’”。

穿过孝亭,就可看见这幅浮雕墙,这幅巨型的浮雕墙占据了整个墙面,整体风格壮阔宏大,浮雕雕刻精美,通过对颜色的巧妙利用,突出浮雕整体的立体感和动态感,既有古色古香的“孝文化”韵味,又融入新时代气息,让人过目不忘。

浮雕文化墙讲述了“古庐阳三贤”之一——元朝名臣余阙“礼”、“忠”、“孝”的故事,通过结合曙光社区涌现出的中国好人、“一米孝子”余忠杰这一践行孝文化的先进典范,向“余氏后代”循循教化,希望实现家庭和睦、孝亲敬老独具特色的贤孝文化。浮雕左边的板块主要介绍“古庐州三贤”(宋之包拯、元之余阙、明之周玺),中间板块主要介绍余阙的生平事迹。右边板块讲述着“一米孝子”等社区涌现的感人事迹。

为何浮雕为何要建在桐江小区?据了解,桐江小区于2003年4月投入使用,总面积28.5亩,小区共有房屋7幢,居民200户,582人。桐江小区是曙光社区余大郢居民组的回迁安置点,这里的居民是世代居住在合肥的余氏后代,他们的家谱完整、家风优良、民风淳厚。据史料记载,先祖可追溯到元朝名臣余阙。

据史料记载,余阙(1303-1358),字廷心,生于庐州(今安徽合肥)。元末官吏,先世为唐兀人。元统元年(1333年)进士及第,授同知泗州(安徽泗县)事。至正十二年(1352年),代理淮西宣慰副使、都元帅府佥事,分兵守安庆。

余阙死时年方56岁。朝廷感其忠义,追封豳国公,谥忠宣。后大明皇帝嘉奖余阙之忠,诏立庙于“忠节坊”,命当地官府每年去祭奠。其忠义之节被后人誉为“元代忠臣第一”,在明、清两代影响极大。

曙光社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桐江小区是余氏后人的居住地,先祖余阙的忠孝节义精神,也通过余氏宗谱和家风家训代代相传。余阙所授的儒家思想以及以劝孝为主题《凌孝女诗》,深深地教化着一代又一代的余氏子孙传承训示,孝顺父母,保家卫国,并涌现出中国好人、“一米孝子”余忠杰等践行孝文化的先进典型,在全社区形成敬老、养老、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尚,实现家庭和睦、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形成独具特色的贤孝文化。”

做好传承打造“孝名片”

余国龙是芜湖路街道桐江路桐江小区的居民,作为元代名臣余阙的第二十四代后裔余国龙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他一直在从事着余氏修谱的工作。

“忠宣延世泽,威武振家声”这是贴在余氏后人修谱堂门前的一对对联。余国龙说,“”这幅对联是余阙所做,也是余氏一脉文化符号。”

进入修谱堂,余国龙拿出了一本家谱,这本家谱记录着余氏一族的繁衍生息。余国龙告诉记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著名学者史金和吴峰云来到了安徽合肥试图探究现代有无党项族后裔的存在,调查到了元代唐兀人余阙的后裔。余国龙带着他们走访了当时合肥的很多地方,包括严店、烧麦岗、余岗、长岗、将军岭等地,得到了大量资料。这些也引起了余国龙对余氏家族历史的兴趣。

余国龙告诉记者,青阳书院是元代名臣余阙的住所,“我多次去过青阳书院,还找到过两枚老祖宗用到的铜钱。”

据史料记载,余阙13岁时到青阳山私塾学习,刻苦用功,但正在其学业渐成之际,父亲逝世。由于家庭贫寒,余阙无奈辍学,在青阳山设立私塾,依靠授徒的微薄收入来赡养母亲。余阙“授徒养母”的事迹在庐州一带流传很广,感动了当地儒士。

余阙31岁参加科考,名列右榜甲等第二名,赐进士出身。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是余阙癸酉科同榜进士,当时余阙夺得殿试右榜第二名,俗称“榜眼”,刘伯温则是左榜三甲第二十名。余阙进士及第后入仕仅两年便愤而辞官回归青阳山。余阙在青阳山开凿了一眼水井,又盖了几间房子用来藏书,并起名叫青阳山房,继续闭门授徒、奉养老母的生活。

在名臣余阙之后,余氏家族分散各地,或改名换姓,或隐居山林,大多都失去了联系。2007年6月30号,余氏修谱委员会成立,余国龙作为余氏修谱的发起人之一参与了修谱的全过程。“很多余氏家谱的后人都找到了自己的祖先,余氏后人也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联系。本来大家都不认识,现在见了面一问辈分就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

余国龙指着家谱说:“仅就合肥地区,就有肥西严店、肥西烧脉岗、肥东八斗(原肥东余岗)、肥西长岗、肥西将军领、常州湖塘灌墩等多个支系。2007年开始的修谱,从各分支先祖开始计算,为后代的辈分进行了统一,还要为以后的余氏后代确立辈分。余氏家族经过磋商,确定了余氏家谱之后的辈分从三十七世后的用统一字辈:繁衍盛世应吾祖意仁和敬宗继发永久。”

在这些余氏后人中,还有一位特殊的人,即我国著名的文化学者——余秋雨。在他的文章《我等不到了》里说:“凭一种难以表述的直觉,我猜我家应该是余阙、余渊之后。”于是在余秋雨来到合肥之后,余国龙找到了他,并和余秋雨进行了深入交流。据余国龙说余秋雨对余氏家族非常关心,也希望余氏家族越来越兴旺。

深厚的人文底蕴,代代传承的家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恪守着祖辈留下的家训家风,并不断传承发扬,谱写着一曲曲动人的旋律。

新闻推荐

宿州市教育信息化发展驶入快车道

3D打印机教学每周一的下午,泗县大路口中心校音乐教师魏老师都要给校本部二年级的学生上音乐课,这时,孩子们都非常高兴。然而高兴的不仅仅是他们,高兴的还有距离大路口中心校很远的卢刘、双梁、横刘三...

泗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