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政策“组合拳” 确保群众得实惠 宿州市多措并举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报道之四
“感谢党的好政策,帮我建了新房子,支持我发展养猪,如今看病还有了健康脱贫政策,子女上学有教育扶贫政策。我们一家真是赶上了好时代,扶贫政策给我家的生活带来了新希望。”埇桥区支河乡团结村赵台组的赵红伍说起自家享受的扶贫政策如数家珍。
47岁的赵红伍是团结村出了名的穷,下肢一级残疾,没有劳动能力,家里还有上学的娃娃,靠着妻子拾掇几亩薄田,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在脱贫攻坚中,赵红伍经过申报、公示等程序,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了多项扶贫政策。在宿州市,赵红伍只是扶贫政策众多受益者之一。宿州市在脱贫攻坚中,在宣传好、落实好扶贫政策上狠下功夫、下狠功夫,实现了脱真贫、真脱贫。
政策宣传让群众“明明白白”
“俺是乡村一文盲,***叫得响,一看扶贫漫画墙,政策宣传心中亮”,埇桥区桃园镇浍光村村民蔡秀华高兴地说。
为加大扶贫政策宣传,确保扶贫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宿州市不断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要求干部要对扶贫政策“一口清”、驻村工作队长、乡村干部和各级帮扶责任人要对村情户情底数“一口清”,对贫困识别退出标准、程序、方法“一口清”,对健康脱贫、教育脱贫、危房改造等行业政策“一口清”。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媒体、乡村大喇叭等各种方式,进行不间断、无死角、无盲区的宣传,全面提升扶贫政策知识的普及面。灵璧县组建了20个“精神脱贫”文艺宣传队,定期赴村开展脱贫政策宣讲活动,实现了扶贫政策宣传全覆盖。
产业脱贫激发“造血”能力
54岁的泗县草沟镇夏庙村贫困户郝道村,在泗县新联禽业公司的养殖小区工作,从一个贫困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有了这份工作,老郝的人生收入稳定了起来,生活有了奔头,人也精神了。
埇桥区永镇乡关湖村的陈从芹是典型的因残致贫,家里四口人两人有不同程度残疾,无法外出打工,十分困难。陈从芹在村里的甜叶菊合作社负责田间管理,“一年下来能挣个一万多块钱,我觉得很不错了。”陈从芹说。
产业扶贫是基础,宿州市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完善了“公司+贫困户”、“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等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增强“造血”能力,实现稳定脱贫。截至目前,全市已实施特色种养业扶贫项目17.48万个,全市359个贫困村安排到村产业项目1690个,平均每村4.7个,产业扶贫项目到村覆盖率100%。
健康脱贫拔“穷根”
“总费用近15万元,自己只要付300元!”王云磊拿着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出院结算单有点难以置信。王云磊的母亲因颅内动脉瘤在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住院15天,产生医疗费用近15万元,这对一个贫困家庭无疑是个天文数字,而王云磊实付的费用只有300元,“要不是健康脱贫政策好,真是看不起这个病。”实施健康脱贫政策以来,很多贫困户在就医时都有了与王云磊相同的经历,健康脱贫政策真正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
宿州市在健康脱贫中,认真落实省级“351”兜底保障,已保障5330人次,医药费用10178万元,财政兜底374万元。在省“351”兜底基础上,宿州市规定:凡市域内住院治疗的,合规医药总费用经新农合医保、大病保险、民政救助后,余额由市县财政再按90%兜底保障。实施以来,已保障167557人次,医药费用61660万元,其中财政兜底6672万元,占10.82%;个人自付仅为594万元,住院实际补偿比99.04%。对常见慢性病门诊在省“180”政策基础上,再提标10个百分点,实行“190”补充医疗政策。实施以来,已保障14万人次,总费用2480万元,财政兜底576万元,个人自付76万元,实际补偿比96.94%。
(下转第2版)
新闻推荐
近日,泗县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一起“老赖”的案件。特别的是,除了在受审的“老赖”外,旁听者中也有17名“老赖”。看着被告受审,旁听的“老赖”们感到震慑,旁听完后当天有多人还款。朱某因一起民间借贷...
泗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泗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