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新时代的宿州乡土志 读张炳辉先生《乡土情缘》有感□李致远

拂晓报 2022-03-02 10:57 大字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各种地域文化如满天星斗,灿烂辉煌,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不断发展,相互交融,并最终形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农耕文明。农耕文明的生存和发展均与土地息息相关,其与土地的关系也较其他文明更为密切。

土地在为农耕文明提供各种物质基础的同时,也蕴含着农耕文明的文化信仰和精神寄托。这种文化信仰和精神寄托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之一,便是乡土文学的创作与书写。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域的乡土文学书写各具特色,张炳辉先生这本《乡土情缘》可以说是这个时代宿州乡土文学书写的一个典型。

宿州是张炳辉先生的家乡,他青年时投身于家乡教育和卫生事业,后来长期从事党的基层组织工作,一直生活工作在自己热爱的这片土地上。作为土生土长的宿州人,张炳辉熟稔宿州的地方风物、历史人文、人物故事。行走在自己所熟悉和热爱的这片土地上,他真切地感受着这片土地对人们的厚爱与馈赠,观察记录着这片土地上的山川草木、文化习俗、人物故事,陆续写出众多情感真挚的文章,分别发表在国家和省、市级报刊上,从中精选一部分,分为“草木情”“人世间”“凡人记”三个主题结集成书,让我们看到了属于这个时代的、独特的宿州乡土志。

书中文章大多内容独特新颖,语言简洁质朴,可读性强。“草木情”中的《千古一树》《轮瓣吃春》《楝树开花》《蛙声一片是故乡》《远去的皂角树》等篇章,书写自然灵动,仿佛带我们回到了久别的乡村诗意世界;“人世间”中的《比<朱陈村>更久远的》《流淌在“鸡文化”长河中的逸闻趣事》《走失的报纸、报夹和报架》《二泉映月》《“三夏”记忆》等篇章,在打捞历史、追忆往昔的叙述中,让我们触摸到了时代变迁中的文化遗存和个人记忆;“凡人记”中的《“书状元”葛志茹》《拄杖前行徐洪勇》《燃灯者何光明》《挺直爱与责任脊梁的陈中华》等篇章,叙写作者家乡的人物——那些以理想信念对抗庸常,在平凡中创造非凡的人物,他们以不平凡的作为闪耀在人间烟火中。

本书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业余的文字书写者所达到的层次,它有别于专业作家纯文学性的审美书写,呈现出一种综合性的文化书写样态。作者通过真挚朴实的文字,为我们还原了一个乡土中国的文明现场,让我们看到了宿州大地上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存在。在加深读者对宿州这一特定文化场域中自然、社会、世情、人物的认识之外,更为读者架起了一座读懂中国乡土的桥梁,激起了读者关注当代乡土中国生活图景的兴趣和情感。

书中的乡土文学书写,在自然、风俗、社会与文学之间相互浸润,把宿州这片土地上深层的地域特色书写了下来。作者通过自己的书写,激活并延续了这片土地上的传统和文脉,在这个过程中,他把书桌搬到田野,走向大地、走向民间、走到一线,书写这片广阔土地上值得书写的丰富意象。从书中娓娓道来的书写中,我们欣赏到了宿州这片土地上独特的自然风貌、历史风俗、人物故事;在这种本真的乡土书写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那份深沉的、真挚的爱。

大江奔流,波涛滚滚。作者是幸运的,他把自己和宿州大地,和这个时代融为一体,记录山川自然,书写时代之变和人物故事,让那些有意义的存在定格在了字里行间。可以想见,作者的人生应该是充满激情和力量的。

有缘读到这本散文集的读者,无论是在宿州生活的人们,还是离开宿州远行的游子,抑或是原不知宿州的普通读者,都可能会因为这本书平添一份对宿州的了解和热爱,增加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了解与敬意。或许,这也是作者的一种“宿”愿。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副编审)

新闻推荐

宿州市林业局督查春季造林绿化

本报讯春回暖,万物苏。近日,市林业局分赴四县一区一场,实地督查了解春季基层造林进度、重点工程质量,指导树种选用和栽植技术...

宿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宿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