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残疾儿童托起“康复梦”
“我们家宝宝在2岁左右做了人工耳蜗手术,现在交流起来完全没有问题……感谢这里的老师们!”日前,在埇桥区残疾人康复活动中心,学生家长赵玉清高兴地说。
由于家里从未有过听力损失病史,赵玉清怀孕时没有重视产前检查。“宝宝出生的第2天听力筛查没有通过,40天时未通过复查,家里人都很着急。宝宝4个月的时候去徐州做检查,被确诊为不可逆的听力损失。”赵玉清说,听到这样的结果,如同晴天霹雳。宝宝未来如何生活?治疗费用需要多少?各种压力像大山一样压得她喘不过气。后来,赵玉清来到区残联咨询,了解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民生工程的政策和服务,为宝宝植入了人工耳蜗,并送去区残疾康复活动中心上课。“宝宝现在3岁半,性格越来越开朗,每天都有进步,非常感谢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这项民生工程带给我们孩子健康和快乐。”
为让更多的困难听障儿童享有康复服务,提高听障儿童生活质量,近年来,埇桥区残联深入推进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民生工程,以“康复一个听障儿童 拯救一个家庭”为主题,加大听障儿童筛查、康复、训练支持力度,先后为40多名听障儿童安装了人工耳蜗或助听器,安置230余名听障儿童接受康复训练,帮助听障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戴上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后,听障儿童对声音的辨识度仍然很差,必须要进行康复训练。”区残疾人康复中心主任李杰告诉记者,康复中心通过课堂教学与情景教学相结合、组别教学与个别强化训练相补充的方式,形成康复、启智、艺术、劳技、能力教育为一体的特教模式,帮助听障儿童快速建立语言能力,让孩子们在人工耳蜗和助听器的帮助下,经过系统训练,不但能够感知声音,还能开口说话,甚至伴随音乐跳舞,逐渐走出无声世界。
听障儿童的成长和康复还需要家长的配合。区残疾人康复中心每学期召开残疾儿童家长心理疏导、康复指导培训会,引导听障儿童家长在家庭、公园、超市等自然的生活情境中开展家庭康复;开展教师家访与电话回访,与家长之间相互反馈、交流孩子的训练情况、思想状态,帮助家长充分认识家庭康复与教育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康复教育理念。
“我们围绕残疾儿童基本康复需求,以惠残民生工程为主抓手,出台了《埇桥区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办法》等惠残政策,并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将康复服务送到家,以实实在在的惠民举措,为残疾儿童谋福祉。”埇桥区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朱亚鹏介绍,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民生工程的实施,提升了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水平,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一份有温度的惠残民生答卷。
本报记者 彭序
新闻推荐
日前,环卫工人在清除埇桥区沱河公园水上木桥旁的杂草,改善水生态环境。自全国文明城市首创首成以来,宿州市持续加大文明城市...
宿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宿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