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产学研融合助推高质量发展杨维志
高校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宿州学院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立足地方、深耕地方、服务地方,主动对标安徽省“三地一区”和宿州市“一城两区三基地”建设,实施“4510”校地联合科创行动,围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4链融合”,推动专业、产业、企业、就业和事业发展“5业联动”,精准对接宿州市十大重点产业,共建共享皖北地下水研究中心等集人才聚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孵化为一体的十大科创平台,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发展共赢,为全面推动宿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建好应用专业群,精准对接产业链。主动对接区域发展需求,按照“专业对接主导产业、专业群对接产业链”的思路,通过“调、停、改”,学科专业结构与宿州市主导产业更加契合,有效支撑宿州市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宿州学院现有62个本科专业,其中省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9个,建成信息技术类、食品医药类、材料化工类、机械制造类、矿产资源类、商贸管理类、文化艺术类7类应用型专业群,涵盖80%以上专业,能够有效对接宿州市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数字创意等产业发展需求,产生较好集群效应。当前,宿州学院正以申报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为契机,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学科,强化专业内涵建设,为进一步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二、搭好科研大平台,服务企业解难题。宿州学院紧紧扭住建平台、抓项目这个深化校地校企融合的“牛鼻子”,聚焦“四个面向”,瞄准国家、安徽省发展战略和宿州市产业转型升级机遇,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建了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皖北煤电集团共建了“国家煤矿水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与安徽紫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了“安徽省石墨烯抗菌复合薄膜工程实验室”等7个省厅级科研平台,成立派出式协同创新办公室、科技工作站,构建了服务地方主导、特色产业发展的国家、省、市、校四级科研创新平台体系。先后与宿州市政府、市直相关单位、“四县一区”政府部门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十三五”以来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300余项,到账科研经费达5000万元,获批省科技重大专项、省重点研发项目等26个,取得了一批推广前景较好的科研成果,帮助企业解决了一批技术难题,其中2021年与宿州绿源中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宿州王枣子规范化种植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三、打好联合科创牌,培育发展新动能。宿州学院牢牢把握安徽省“三地一区”建设、宿州“一城两区三基地”建设发展机遇,在过去校地合作的良好基础上,加强与宿州市科技局及市直有关单位的深度对接,密切联系近百家企业,积极提出并实施“4510”校地联合科创行动:精准对接宿州市十大重点产业,汇聚校、政、企各方资源,着力培育皖北地下水研究中心、宿州道地药材研究与开发中心、宿州市大数据与数字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皖北复合膜材料研发中心、皖北智能机电装备研发中心、黄淮海现代物流研究中心、皖北绿色食品与农产品深加工研发中心、皖北服饰智能制造研发中心、宿州市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中心、宿州市发展研究中心等10大科创新平台。如:围绕省级重点民生工程——“皖北地区群众喝上更好水工程”,宿州学院用好“大泽学者”、教授、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充分利用“国家煤矿水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现有高水平科研平台资源,与宿州市科技局、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合作,共建皖北地下水研究中心,在皖北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方面深耕细作,推动科研创新与服务民生有效融合,为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宿州学院与宿州市建立健全合作发展共进、产业协同共创、创新人才共育等校地共建共享机制,力争出多成果、出好成果,努力推动市校密切协同、互动互补,合力共进、互促共荣。
四、筑好人才“蓄水池”,积蓄创新“动力源”。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宿州学院牢固树立“人才强校”发展理念,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工程”“博士化工程”,创新人才引培方式,完善引才育才用才体制机制,全面对接宿州市“双招双引”,实现高层次人才“共引共用”,建好人才“蓄水池”,促进产才融合,助力创新发展。宿州学院现有专任教师近900余人,其中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295人,博士教师150人。先后选派30余名教师赴市相关单位挂职,担任企业科技特派员;持续开展“博士企业行”“三区人才企业行”“四送一服”活动,组织博士团队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助力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以才促产”的辐射带动效应。目前,宿州学院正在实施“百名博士引进计划”,到2023年,博士教师人数预计达到250人以上,加速打造人才聚集的“强磁场”“新高地”,为宿州“十四五”时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和强劲动力。
五、念好产教“融”字诀,多方融合促就业。大学生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宿州学院融合政府、行业、企业资源优势,发挥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合力,依托科研平台、实习实践基地等积极吸纳在校本科生深入课题研究、实践锻炼,不断提高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培养的高素质毕业生成为本地企业争抢的“香饽饽”。近三年,宿州学院本科毕业生1.3万人,其中在安徽省内就业的占70%以上,在宿州市就业占比25%以上。宿州学院建立了校内外大学生“双创”共享服务平台,拥有安徽省高校首家大学生校内创业孵化基地,搭建了大学生创客空间新型双创平台,与市高新区、宿马工业园区等单位联合建立校外创业孵化基地,与市人社局、市青年创业园、宿州网易联合创新中心等共建大学生创业共享服务平台,联合开展创业模拟实训、师资培训等,大学生创客空间、创业园入驻率达100%。其中,2020年在校生自主创业191人,占当年在校生总数的1%。宿州学院连续多年被评为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和标兵单位。
六、架好校地合作桥,助推事业谱新篇。宿州学院通过“牵手”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不断扩大校地合作的“朋友圈”,实现资源统筹、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宿州市委、市政府将“大力支持宿州学院创建宿州大学”写入《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市第六次党代会报告,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双组长的高规格领导小组,设立专门机构协调推进创建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明确指示要统筹各方资源,全力推进创建工作,在人才、资金、项目、土地等方面对宿州学院给予大力支持。面向“十四五”,宿州学院锚定“两个建成”(建成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成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奋斗目标,聚焦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紧密对接地方产业和重大需求,深化校地校企多层面、宽领域、深层次合作,扎实推进宿州“4510”联合科创行动,力争打造成为皖北乃至安徽省校地合作、协同创新的典型典范,为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现代化新宿州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宿州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新闻推荐
市市场监管局
宿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宿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