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传统文化浸润成长之路■本报记者黄华
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是我们在新时代进行青少年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养分,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青少年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但是随着“唐宋诗词热”、“国学热”、“幼儿诵经热”等现象的出现,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了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和希望,另一方面却似乎也让我们陷入到了沉思之中:流传千年的文化不能仅限于“背背诗词”、“走走形式”。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融”为一体,这是每个教育者都应思考的问题。
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工程”,也是当前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打底色工程”。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宿州市各中小学和部分校外培训机构已经逐渐把“传统文化教育”列入日常授课范畴。
发挥自主性 延伸传统文化精髓
“春秋时期‘宋国迁宿国于此’是‘宿州’的地名由来。宿州有蕲县古城遗址、小山口遗址、古台寺遗址。周朝时期,始建蕲邑。隋唐时期,因京杭大运河通济渠(汴河)段开通,置宿州。北宋文学家苏轼在《南乡子·宿州上元》中,称宿州为‘此去淮南第一州’。宿州是楚汉文化、淮河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开学前夕,宿城一中高三(4)班潘增蕊同学参加了宿州博物馆的志愿服务工作。她说,能够利用这个假期来博物馆学习体验,还参与了博物馆的讲解工作,这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文化内涵,也了解到更多关于宿州的人文历史,更重要的是让她明白了什么是奉献。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暑假,宿城一中近400名学生志愿者参与了宿州博物馆和宿州图书馆志愿服务工作。博物馆内,志愿者认真为游客引导讲解。对他们来说,这里不仅是展览文物之地,也是传道授业解惑之所。图书馆里,志愿者耐心帮助读者登记、借还图书、整理书架。这份工作不仅让同学们学到了图书管理的知识,也培养了他们认真严谨的态度。
深扎课程之根 传承中华文明
近日,宿城某少儿培训中心的一间画室里,摆满了数百幅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生肖画作,其中一幅画有红白锦鲤的国画格外吸睛。
“要先画锦鲤的眼睛,然后用大毛笔点上这个很淡的颜色,勾出鲤鱼的整体外形,再用比较深一点的颜色……”看到记者对自己的作品感兴趣,六年级的吴浩光同学现场比划起来。“参展的学生画作有2326幅,经过筛选,画室集中展出400幅,其余作品在各班的展板前展出。这是培训中心开展十二生肖校本课程8年来的部分成果。”该培训中心的负责人韩斌对记者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立足传统文化进课堂,该培训中心近几年开发了20种十二生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涵盖美术、音乐等多个学科。其中,美术类课程就有5种,包括水墨生肖、线描生肖、剪纸生肖、手工生肖和泥塑生肖。不仅激发了孩子们对美术的热情和爱好,也培养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扎根,课程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而传统文化课程不同于语文、历史等学科课程,侧重点在文化,文化教育根本上是美育,要围绕美展开。”韩斌老师表示,虽然培训中心在课程建设方面都做了积极探索,但就整体看课程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有待提升。“具体可围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等方面展开。”
整合社会力量 推广教学方式
“受高考压力的影响,在高中阶段开设传统文化课还存在一定阻力。”这是宿城某高中任教多年孙老师的感受。实际上,孙老师的观点并非个例。除了要解决课程、师资等难题,家长和社会认同也是制约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扎根的一个重要原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只让孩子们待在课堂上。结合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让学生走进历史古迹、文化遗存开展研学旅行,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但出于课时安排、人身安全等考虑,很多学校在组织这类活动时也是慎之又慎。”
国家已有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怎样进一步转变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观念,怎样形成多元互补、相互协作的教育格局?对此,宿州学院张锐锐老师认为,要形成多元互动的教学体系,还需要全社会大力宣传普及,高校科研院所发挥资源优势并加强与中小学的合作交流,整合社会力量优化网络教育平台,这样才能融全社会之力,让优秀传统文化这棵大树在中小学生中长得根深叶茂。
新闻推荐
本报讯9月14日上午,全国农技中心在宿举办“节水抗旱稻”技术推广暨品种展示示范观摩活动。全国农技中心副主任刘信出席并...
宿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宿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