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情过中秋祥和迎佳节文/本报记者刘晓琼图/本报记者苏洋

拂晓报 2021-09-14 11:44 大字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节在中国是一个充满仪式感的日子。在这个丰富多元而疾速奔腾的时代,中秋节生动存在于各种场景里、日常生活中、文化精神里,既回望历史,又贴伏大地,更仰望浩宇。

不同年代忆中秋

家住宿州西关省第三监狱附近的陈奶奶今年已经80岁高龄了,她说上世纪60年代的中秋节,那时孩子们最盼望吃上一小块月饼。

陈奶奶说,上世纪60年代,日子过得很苦,中秋节时,并不是家家都能吃上月饼的。好在她家做点小买卖,经济条件稍微宽裕一些。每年快到中秋节,都会去买上一斤月饼。月饼都是装在纸袋子里,买回家后,会把月饼好好地藏起来,怕孩子们先偷吃。

“那时,家里几个孩子都特别期盼着中秋节的到来,等待着那一小块儿甜甜的月饼。”陈奶奶说,到了中秋晚上,才会把月饼拿出来,大家就像一只只饥饿的雏鸟,等待着分月饼时刻的到来。因家里人多,为让每个人都能吃到月饼,会把月饼切成很小的三角块,一人分一块,分到手里的月饼很小,一口就能吃完。

陈奶奶说,那时,最深刻的中秋节记忆便是几个孩子坐在院子里陪她一起赏月,她给他们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到了70年代中后期,家里的经济条件稍微好转,除了过年过节,平时偶尔也能吃上白面馒头和饺子。在刚退休的戴大爷的印象中,勤劳的家庭主妇们会在八月十五中秋节当天早早就炒好芝麻,把芝麻擀碎加入白糖,这便是月饼的馅。然后,舀面粉用含有酵母的水揉成面团。到了下午,等面团发酵了,便开始做月饼。那时做月饼没有模子,一般都是擀成饼状,在中间放上芝麻白糖作馅,包起来,团成圆球,用手按压,在鏊子上烙,又脆又香的发面小糖饼就算是“大功告成”。

孩子们常常央求大人答应先尝一个,尝了一个还想尝一个,直到肚子饱得撑不下了,才欢天喜地去玩。

中秋这天,不少人家会斫一斤猪肉过节,这餐晚饭也就显得很丰盛,石榴、柿子为中秋节的水果佳品。吃过晚饭,一家人就把小桌子搬到院子里赏月。说是赏月,其实只是缺少文化生活,人们坐在一起谈天说地,打发时间而已。

“八九十年代过中秋基本都是四世同堂一起吃饭,一家人其乐融融,感觉特别幸福。”42岁的秦先生说,八九十年代的中秋是最有节日气氛的。

“父母会提前一天把老人接到自己家来,把盘子、碗、筷子在院子里洗,父亲搭好灶台准备在院子里做饭。还没到中秋,我们就盼着回家。”回想起当年的中秋,秦先生满脸高兴。

到了新世纪以后,中秋节似乎与别的节日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意味着又一个假期的到来。“中秋节时,爸爸妈妈有时会带我回老家过节,有时会带我出去旅游。”“00后”刘洋他并不怎么爱吃月饼,像刘洋这样在新世纪成长起来的孩子,吃惯了各种美味,传统的月饼已经无法吸引他们的目光。

中秋节,在中国就是一个团圆的节日,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团圆永远是中秋节的主题。

“我感觉,中秋节就是应该属于家庭的,所以在父母都在的时候要陪他们一起过。”胡女士告诉记者,无论多忙,每年中秋节,他们兄弟姐妹一般都会抽出时间,回来陪父母过节,没有特殊情况都是这样。“对父母而言,幸福其实只是儿女的陪伴。”

“回家看看,陪陪父母”,也是在杭州工作的小葛的假期安排。小葛的老家在宿州,他开心地说:“早上在杭州吃早餐,坐高铁4个小时就到家了,回家刚好赶上吃午饭。”他表示,自己总是因为忙碌的工作而忽视与家人的沟通交流,恰逢中秋佳节,与家人的和睦团圆,成为了自己最向往的事情。

身处异乡过中秋

中秋节临近,大街小巷飘来过节的味道。每当这个时候,总是想起自己老家的中秋节。“我们老家过中秋节很热闹,每家每户都要准备很多水果、糕点,还要到亲戚家里走动走动,跟过年差不多。”已过而立之年的李刚,老家在江西,在宿州开一家面馆,已经来宿州五年了,说起来,他有许多年没在老家过中秋节了,“这些年一直在外面,也就过年和农忙时候回去看一看,中秋节没回过家。”

今年中秋节,李刚准备继续在宿州度过。他每年中秋面馆都正常营业,当天给老家的父母打个电话,并没有什么特别。“今年中秋节会和老乡们聚一聚。”李刚说,在宿州他有3个要好的老乡,都是一个村的。其中一个和他同年来宿州,五年来一直相互关照。另外两个是夫妻,今年才来的,也是看见他们在宿州生意做得顺当,打算过来试一试。对李刚来说,出门在外,中秋节无法与家人团圆,老乡就是亲人。“趁着节日‘偷得浮生半日闲’,炒几个拿手好菜,喝点小酒,倒一倒生活的苦水烦恼,说一说儿女的乐事趣事。我想,普通人过节的幸福大抵如此吧!”

大一新生刚刚开学,中秋佳节就到了,大多数第一次远走他乡求学,思乡之情也尤为浓烈。一些家距离学校较远的新生不能回家与父母团圆,他们感觉“这个中秋有点特别”。

第一次到上海,第一次离家住校,佳佳初到上海读书,经历了她人生中太多的第一次。“第一次离家,虽然时间不长,但还是很想家。”佳佳说,“就三天假,太短了,我们班的同学很多都没打算回家过节。”佳佳告诉记者,她的很多同学也感慨,这是她们“第一个没有家人的中秋节”。 

手工月饼俏中秋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中秋将至,阖家团圆时总少不了诗酒助兴,漂泊在外也可借月饼一解相思。

作为中秋文化的重要载体,月饼自然成为中秋消费市场的主角。就月饼市场而言,百元价位仍是主流,现烤月饼初成规模。而月饼也可谓可盐可甜,有颜值也有内涵。

连日来,每天上午7点,宿城大河南街的手工苏式香油月饼的门口已排起长队。8点左右,伴随着第一炉月饼出炉的香气,排在第一位的顾客提着月饼、哼着小调心满意足地走了。

传统的香油月饼,是很多人“心头好”。“我们的香油月饼,馅料是秘方,做了10多年了。”老板娘洪文丽说,她和丈夫每天晚上负责和面、做馅料,月饼师傅从早包到晚都供不应求。“老式月饼使用的是传统工艺,配料和做法都很健康,像我们店里的老式月饼,都是我们自己收材料自己加工制作,自制馅的老月饼肯定要健康一些。”洪文丽告诉记者,近两年月饼市场有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回归传统,这是因为传统月饼在制作时使用添加剂非常少,更受消费者青睐。 

记者看到,柜台里有各式散装月饼:黑芝麻、白芝麻、蛋黄、草莓、香橙……挑月饼的小耿说:“去年过节,我在超市买了一盒看上去还算精美的月饼孝敬爷爷奶奶,结果奶奶尝了一块儿,说这根本就不是传统月饼的味儿了,别看月饼上写着‘芝麻’馅,可吃到嘴里却黏黏糊糊。今年我到纯手工制作的月饼店,价格不贵,口味也很棒,奶奶说吃来吃去还是传统手工月饼好。”店员说,老年人还是喜欢传统口味。

如今,在超市、蛋糕店、烘培坊,月饼也登上货架显眼位置。市场上,流心奶黄、法式乳酪、榴莲、小龙虾、藤椒牛肉等新口味月饼,与莲蓉蛋黄、五仁、枣泥等传统口味月饼,各自精彩。

图片说明:

①宿城大河南街一家月饼 店,正在做手工月饼。

②埇桥区沱河街道办事处举行庆祝中秋节做月饼比赛。

③市民在超市选购月饼。

新闻推荐

埇桥区三八街道疫苗接种点“搬”到居民家门口

埇桥区三八街道

宿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宿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