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晓报》,红色火种已燎原

拂晓报 2021-03-09 09:03 大字

(上接第1版)

1939年2月,报社随支队直属机关进驻河南永城书案店。同志们选了一间歇业的店铺作为“印刷厂”。“阵地”有了,可是“弹药”缺乏。当时没有一架油印机,每期只能印三四百份;加上生活环境恶劣,有的同志双脚被冻伤,手指磨出了厚茧。可大家以苦为乐,默默地为报纸出版发行奉献着。

为了改善报社的印刷条件,彭雪枫与其他首长每次部署、指挥战斗时,都要额外交给部队一个政治任务——凡是发现缴获的物资中有油印机、钢笔、油墨、纸张等,都要专人送到报社。就这样,通过缴获敌人的设备以及仁人志士的慷慨捐赠,报社的印刷条件大为改善。报纸从此旧貌换新颜:逐渐成为三天一期,四开四版,而且是红、绿、黑三色套印,在军民中引起强烈反响。

“在枪林弹雨中办报,不仅要克服艰苦的环境,还要时刻准备流血牺牲。”杨存良介绍,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期间,拂晓报社共有15位同志为革命捐躯,年龄最小的才17岁。同志们的鲜血和汗水换来的是《拂晓报》的茁壮成长。《拂晓报》因此被誉为“人民的喉舌”“战斗的武器”“叫破五更的报晓鸡”。

良师益友,呕心沥血铸报魂

彭雪枫珍藏有一套《拂晓报》合订本,他在封面上题写了“心血的结晶”五个大字,精确概括了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所有拂晓报人所做的努力。

作为《拂晓报》创始人,彭雪枫像治军一样精心指导报纸工作。他曾谆谆告诫报社的同志:“不管有多困难,都要把《拂晓报》办下去,精神食粮比吃饭重要,无论遇到多大困难,一定要坚持报纸出版。”

不论是在艰苦的行军路上,或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彭雪枫都亲自为《拂晓报》撰写社论、评论文章。他时常给报社传达党的政策,分析斗争形势,同大家一起研究宣传方针、报道策略和版面安排,乃至精细到标题、装饰。自1938年9月至1944年10月,《拂晓报》和《拂晓报》部队版刊登彭雪枫文章百余篇。

工作中,彭雪枫有一个习惯:每一期《拂晓报》印出后,他总是当第一读者。他用红蓝铅笔在上面圈圈点点,打记号,做眉批,记下优缺点。积累几期后,再带到报社来,结合新闻工作理论和实践,向同志们讲解。这是当时报社同志受到的最实际、最直接的教育培训了。

新闻宣传的根本任务,是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彭雪枫十分重视《拂晓报》的教育性、斗争性和组织性,他强调:“政策是报纸的生命,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根据党的政策进行宣传。”他还说,办报的最终目的是把宣传鼓动变成革命的实践。

抗战时期,《拂晓报》真实地宣传了敌后军民威武雄壮的动人故事,歌唱抗日根据地人民的翻身解放,并加强反侵略和反顽斗争的报道,比较充分地反映了淮北地区的群众运动、政权建设的实际,成为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有力工具。毛泽东同志曾为《拂晓报》题词:“坚持游击战争”。

在注重报纸质量的同时,彭雪枫还非常重视文风建设,及时指出报纸中存在的“学生腔”“枉自多情”“半文半白”等问题。他给报社同志定了一个“文字公约十条”,特别强调:不写草字、不写错字、不写怪字、不写简字;强调报纸必须有血有肉有内容,入情入理入人心。

在彭雪枫的指导下,《拂晓报》坚持面向中下层读者,一律采用白话文写作,力求简明朴实、通俗易懂,后期作者队伍由知识分子转变为工农通讯员,反映新四军指战员和百姓的真实生活,受到战士、群众的欢迎。

通过看报学习,部队官兵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不断提高,并及时掌握了斗争形势和具体任务。还有些战士通过读报扫盲、学到了文化知识。根据地广大群众通过《拂晓报》了解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各项政策,学习革命英烈及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爱国热情被极大激发。

薪火燎原,红色基因得传承

彭雪枫在所写的《拂晓报的产生和壮大及其今后的方针》中,提到“拂晓报要努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要写出有血有肉的报道……要根据党的指示,撰写社论、专论……要对党负责,也要对读者负责……”等等。这些真知灼见,对《拂晓报》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如今的拂晓报人牢记彭雪枫将军的教诲,把镜头对准基层,让群众成为主角,以高度的政治自觉,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火热实践,深受广大读者朋友喜爱。

在今年的“新春走基层”活动中,拂晓报社不少采编人员放弃了同家人团聚的机会,访农户、进社区,入园区、探企业,采写出一批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新闻佳作。“身上一头汗,腿下两脚泥,这样才能抓到大鱼、活鱼。”一位记者在笔记本上记下采访感言。

“一代又一代拂晓报人,凭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形成了自己的优良传统,铸就了红色基因,这些都成为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激励大家奋勇前进的强大力量。”拂晓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武华峰深有感触地说。

由初创时“黑油墨、粗麻纸”的老面孔,到正儿八经的新闻纸;由单调的黑白色,到图文并茂的彩版印刷;发行量由每期印数30多份,到近5万份;办报班底由“三人行”到“大部队”;由单一的报纸,到集报、网、端、微、屏于一体的新媒体矩阵……83年,几经波折,历尽沧桑,《拂晓报》与广大干部群众一路相伴,一同走过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峥嵘岁月,一起走进更加昂扬的新时代。

“凡益之道,与时皆行。”从风起云涌的创新实践、到波澜壮阔的改革攻坚;从综合实力实现大赶超、到民生福祉得到大改善;从全国文明城市首创首成、到三大攻坚战连战连捷……《拂晓报》既是宿州沧桑巨变的重要见证者、记录者,也是宿州发展历程的重要参与者、实践者。

使命在肩,初心不忘。“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为了更好地纪念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我们正面向社会广泛征集报史资料,积极筹建《拂晓报》报史馆。”武华峰表示,“作为新时代的新闻人,我们会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推动党的新闻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   

本报记者 谢文东

新闻推荐

抗日战争时期,彭雪枫将军亲自创办的《拂晓报》,在铅与火的淬炼、铁与血的洗礼中艰难成长 《拂晓报》,红色火种已燎原

抗日战争时期,彭雪枫将军亲自创办的《拂晓报》,在铅与火的淬炼、铁与血的洗礼中艰难成长...

宿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宿州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